当今社会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已经紧密联系着互联网,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和服务,似乎没有什么领域可以脱离互联网独善其身。新闻作品亦是如此,新闻从业者正越来越多地使用互联网模式或思维,创作新闻作品,传递公众信息。
回溯互联网思维在新闻作品中广泛应用的发展状况,其大致分成三大阶段:初级阶段是简单套用网络流行语,什么流行用什么,流于文字表现形式;二是新闻服务目的变化时期,以读者需求为目标,把从“我可以传播什么”变成“读者需要知道什么”,调整作品框架,改进新闻报道写作细节;三是借鉴电子商务B2B模式,变读者为客户,实现新闻作品的精准服务,精准分类。一些从前不可思议的事情正变成现实,比如读者从“花钱看新闻转化为”看新闻赚钱“,新闻媒体和平台的收益来源,从发行量变成了流量。
在国内人们最早感受到互联网元素植入在新闻作品中,是网络语言及键盘符号成为常规的文字表达,出现在正式发表的新闻作品里。除了“给力”“浮云”一类便于理解的词汇,甚至部分生造词语,例如“不明觉厉”也掺进新闻稿件中。随着社交媒体快速发展,网络语言已经被广泛接受,快速打开了传统主流新闻大门,其诙谐好读、趣味生动、代入感强的特点,更是拉近了年轻人群与传统媒体之间的时代距离。
互联网思维渗入新闻领域表现方式的升级版本,出现在新闻服务直接目标的重大改变,从单向输出“我告诉你发生了什么”,逐渐向“你想知道什么,我来告诉你”过渡发展。新闻传播过去长时间里都是信息单向输出,没有多少互动,传播者与受众反馈沟通的渠道极其有限。互联网大数据潮流来临之后,整个媒介生态圈同样面临时代之变,互联网时代下的新闻生产必需适应网络世界的规则,让自身思维符合互联网思维,网友不再只是沉默的读者,而是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闻生产的流程当中,成为新闻生产者和供应者,所以重视读者或者客户的阅读需求、信息诉求,已是各个新闻平台首当其冲需要执行的业务。
如何将读者用户的新闻需求,转化成新闻作品制作时的执行思维,常见方法一般是四步并举——捕捉热点、客户思维、社交推广、团队作战。捕捉热点在于紧扣当下社会经济民生领域与大众关系最密切的热点话题,设立策划完成采访;客户思维是改变报道视觉,把看问题想问题的角度,从记者想了解什么,改成受众想了解什么;社交推广要求体现移动客户端、社交网络互动性,新闻传播由单向转多向,格外重视受众的留言,及时进行下一轮资讯反馈。同时新闻场景下的“朋友圈”,除阅览新闻资讯,还顺便了解身边好友关注的新闻内容,以及他们的观点态度,看陌生人的海量评论和看熟人圈的评论,意义是不一样的;最后一点是新闻人的团体作战,现在受众的信息渠道比过去呈爆炸式发展,人们很容易获取到新鲜的第一线资讯,自然会希望获取比简单5个W更多内容,这就是受众的一种客观需求,新闻记者单枪匹马显然无法胜任,跨部门跨专业合作、协同推进成为常态。于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时代,出现真正的媒体融合,传统媒体人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顺势而变,而非简单地采用新技术来生产新闻。
以互联网思维改进新闻写作模式,基本满足受众信息需求,属于互联网思维影响新闻制作的发展阶段,但依旧停留在信息加工与接收范围内,并不能深刻影响都市类新闻制作的生产链条。一些尝试媒体技术突破,可以看到借鉴电子商务B2B模式,变读者为客户,实现新闻作品的精准服务、精准分类的成功案例。这些新闻平台,不追求全民皆读者,更在意信息传递的有效送达率,可以引导新闻的差异化服务,让某一条资讯都服务于特定用户,并将一个个特定用户群体转化成整个新闻平台忠诚度极高的高级用户。
目前很多新闻平台的功能属性由三部分构成:新闻、社交和分成。新闻阅读是平台的第一功能,吸引用户,以优质信息先留住足够多的关注;社交是阅读的嫁接功能,活跃用户,通过好友关注带动资讯关注;分成是阅读的创新功能,黏住用户,为人们所熟知的特性是“看新闻赚钱”模式,即在该平台上每阅读一条信息,将获得一定资金的利益分成。从用户角度来说,用户通过点击、阅读、评论、分享内容(新闻和广告)等方式直接获取积分,积分天天结算,边看新闻边赚钱。全新的应用互联网思维下资讯内容定位的彻底转型,通过广告,把广告主投入与受众利益并在一起。新流行分成模式,新闻产品的收入将不在严重依赖广告商的投放,毕竟每天所获大部分广告收入,将根据当天阅读的人数和活跃情况进行内部二次分成,也就是广告收入“让利于民”。“读者分成”的模式,颠覆了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以往媒体平台生产新闻内容并提供给读者,而后通过发行量、传播率的多寡和读者群体的口碑,来获取广告收入,供自身发展建设。分成模式下,媒体平台相当比例的广告收入会直接回馈给读者,从而促进商家广告获得高关注,提升实效,商家再追加投入,媒体平台再获取更大效益,双方共建良性循环机制。
至于互联网思维在新闻平台上今后还有哪些呈现方式?一些新闻业界研究者分析,今后新闻平台采编部会趋势于建立一个强大的分析团队,迅速提升数据搜集和分析能力——即扩大搜集和使用结构化数据的范围,建立新的链接和提升报道关注度的方法。这个团队不需要规模庞大,但要求人尽其责,包括新闻采编、技术、用户体验、分析等各种不同背景的人员,形成有效合力。他们要面临的问题,将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如何使新闻更好服务于移动客户端?应当如何平衡新闻人的新闻判断和受众兴趣点的个性?应当如何更好地利用丰富的档案资料来服务于读者?如何在培养受众的新闻消费习惯?(作者单位:山西晚报)
刘峂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