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在路上,记者是行者。记者是一份充满挑战的职业,在采写新闻的过程中,面对不断变化的采访对象,面对不可预知的新闻现场,必须“底气”十足,方能从容应对。这“底气”,来自过硬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
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把“四力”的要求扩大到整个宣传思想战线: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加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使命光荣、任务艰巨,作为新时代党报记者,没有硬功夫、真本事是不行的,没有几把刷子是不行的,必须按照总书记的要求,在练好“四力”上下功夫,真正拿出一批冒着热气、带着露珠、透着温度的好新闻、好作品,成为能够适应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行家里手,更好服务新时代、助力新征程。
好新闻是“跑”出来的。练强“脚力”,就是要自觉践行群众路线,努力深入基层、深入生活、深入群众,真正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积极主动在基层一线深入调研、深入采访。在路上心里才有时代,在基层心里才有群众,在现场心里才有感动。在党的新闻事业发展史上,那些耳熟能详的优秀新闻作品,无一不是深入调查研究的佳作。当年,范长江历经10个月,艰苦跋涉600多公里,写出了《中国的西北角》;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写出了《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这样的传世名篇。如今,越是信息发达、信息繁杂,越要把实践和基层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继承弘扬“脚底板下出新闻”的优良传统,持之以恒坚持“走转改”,到田间地头、到群众炕头,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多写鲜活生动的独家新闻、首发新闻,多出来自基层一线的优秀作品。
新闻界有一句名言:我不仅关注发生的新闻,更要关注这件新闻意味着什么。这考验的是记者的眼力劲。练强“眼力”,是党报记者发现好素材、好新闻的必要环节,也是进一步增强新闻敏感的重要途径,更是挖掘好新闻、写出好文章、提炼好内容的重要前提。练强“眼力”,一是眼神要好使,新闻就在眼前却熟视无睹,明明这个事情很重要却视而不见,轻则漏了一条新闻,重则贻误了先声夺人的传播先机,防止出现“新闻近视”;二是眼光要敏锐,对记者来说敏锐是基本功,是职业的必备素质,同样一件事、一个人,不同的记者去写,效果一定不一样,而敏锐的眼力来自长久的磨练与实践;三是眼界要开阔,胸有千峰万峦才能画好一山,心怀百万雄师才能写好一兵,党报记者需要有站于桅杆之上的大格局,需要不断提高对新闻线索的发现力、辨别力、判断力。尤其是当下,互联网作为新闻舆论的新兴领域,影响线上线下,传播国内国外,已经成为舆论生成、演化的重要平台。党报记者必须增强对世情、国情、党情、社情、民情、舆情的深刻认识,透过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的内在规律,辨是非、分真假,才能牢牢占领这块主阵地,打胜这场主动仗,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
一篇稿件的质量取决于采访,而采访的深度,又取决于思考的深度。练强“脑力”,就是要求记者勤于思考、学会用心,思考得清楚,才能写得清楚。延安时期,毛泽东主席为《新中华报》题词“多想”,意在鼓励相关工作人员多动脑筋、多做分析,思考问题能够更深入、更全面、更深刻、更透彻。新时代下,我们更要深入思考、深刻认识新变化、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多出好思想、金点子、妙主意,自觉担负起新形势下新闻媒体的使命任务。作为党报记者,脑子要动起来、活起来、快起来,着力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抓问题的能力,解决好对暴露在面上的问题“看不见”、对隐蔽在背后的问题“看不清”、对潜藏在深层的问题“看不透”,甚至对发现的问题“不想看”等问题。要多思多想,把学习当作终身要务,不断完善知识结构和判断框架,掌握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本领,练就拨云见日、火眼金睛的功夫,以免因随波逐流而失去辨识和判断能力。
练脚力、练眼力、练脑力,最后都要通过笔力来体现。笔力,看起来是一个语言艺术,本质上是个文风问题。文风改到位了,笔下自有千斤力。笔力来自真实,也来自平实;来自真情,也来自鲜活。练强“笔力”,就是要苦练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语言文字的驾驭能力,不断改进文风,多讲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多一些“粘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文章。在实际工作中,党报记者不仅要“身入”,更要“心入”“情入”,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写出有筋骨、有品质、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要做到语言生动活泼接地气,让广大群众喜欢听愿意看、听得懂看得进,让主流声音更感人、更动人、更吸引人,让新闻作品引人入胜、深入人心,不断增强新闻宣传的生动性、可看性,努力提高党报新闻宣传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吕梁日报 付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