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 坛

临县伞头秧歌歌手的现状及发展

  临县伞头秧歌是流行在吕梁山区的一种秧歌形式,属于传统的街头民间歌舞,因其在临县最为盛行,又因“伞头”这一人物位置重要,特别引人注目,所以称之为临县伞头秧歌,它与各地的秧歌最大的区别在于“伞头”,“伞头”在秧歌队中居于特殊的地位,是一支秧歌队的统领,肩负着重大的职责,他不单是秧歌队里最活跃的歌手和表演者,同时又是整支秧歌队的指挥者组织者,须通过秧歌演唱指挥全局,调动人员情绪、编排节目、评论演出以及代表秧歌队与外界交往、答谢、祝贺等一系列职责。
  临县伞头秧歌为群众熟练掌握的一种文艺活动形式,深受群众喜爱。它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并且对于鼓舞人们的信心、增强团结、改变社会不良风气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秧歌闹起来,几乎能将所有人都给吸引过来,闲时赌博、生事打架等歪风邪气少了,不见了。大家在一起兴高采烈,又扭又唱,多年的隔阂消除了,难解的矛盾化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了。因此,对于闹秧歌,群众历来十分赞同,并把它当做一件有意义的好事来对待,这一坚实的群众基础,正是临县伞头秧歌能够长期保留下来,并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所在。
  临县伞头秧歌的独唱和对唱是它的特色,秧歌的演唱也可以说是群众性的赛歌会或赛诗会。其曲调虽简单,内容却相当丰富,其中有对党和政府的歌颂,也有逗趣式的对歌,秧歌队的所有成员都有唱秧歌的习惯,在表演时可以各抒己见,放声歌唱,它能把广大观众吸引到歌唱中来,互相启发、互相感染,从而在普及的基础上加以提高,许许多多有名的伞头歌手,就是在这种场合中被发现,并逐渐被广大群众接受和认可的。临县春节期间,秧歌队真不知有多少支,也就成了歌与诗的海洋,从而培养了更多的人才,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文艺生活要求。临县伞头秧歌史,可谓群英荟萃的史诗,也是本县春节文艺活动的大汇集,妙脆横生,百看不厌。
  伞头歌手从古代的固定祭歌转变为即兴演唱。伞头秧歌这种单纯的祭祀性活动逐渐演变为娱乐性的民间歌舞活动之后,原来的祭歌无论从内容上数量上都远远不能适应了,需要依据具体场合、具体时间临时编唱相应的歌词,这就出现了即兴歌词歌手——伞头。伞头演唱秧歌,有着巧妙的艺术构思,一首秧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它讲究起、承、转、合,第一句多用比兴,或托事于物,或触物生情,或借物喻志,点出要唱的内容。第二句承接前一句的意思,将内容更加具体化,第三句作进一步的引申,将意境推向高潮,第四句道出整首秧歌的核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可以说秧歌和曲艺段子非常相近,既在清理当中,又出意料之外是它最吸引人的特点。秧歌是劳动人民的诗歌,是人民群众的一种口头创作,它反应的内容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思想、情绪、愿望、要求等密不可分。它是民间文学,因编唱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知识、个人素养以及社会地位的不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及艺术也就有了粗俗文雅之分,但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生活气息十分浓郁,从歌词的内容到所采用的语言,表露出来的思想感情,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因而更显得生动、形象、逼真,也就越受群众喜爱。
  七十年代末,临县伞头秧歌有了进一步的突破,将秧歌演唱从街头搬上了舞台,很快被群众接受并受到欢迎。彼时可谓临县伞头秧歌的极盛期,每到正月秧歌活动期,一场演出活动,观众可以塞满整个广场,若安排到剧院,则一票难求,其间脍炙人口的秧歌会在街头巷尾流传好久。改革开放后,秧歌演唱逐渐形成产业,婚丧嫁娶、开业祝贺等多有邀请伞头来助兴,随着市场需求面的不断扩展,不少弊端也慢慢显露出来,其中最令人无法接受的是伞头低俗甚至下流的语言,不少地地道道的临县人对临县伞头歌手从一开始的钟爱、痴迷逐步发展到失望、反感甚至到排斥的地步,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艺术传承堪忧。
  伞头歌手的素质提升势在必行。受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大气候的影响,伞头歌手在临县及周边盛极一时,收入待遇的不断提高,吸引了大批的人员加入了伞头队伍,良莠不齐的现象愈发加重,曾几何时,伞头是一个受人普遍尊敬的人物,是知识渊博,人品优良的象征。现如今,伞头歌手参加完一场演出不招致一片骂声的便算是素质较高的了,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1.素质的普遍底下。伞头在兴起之初,是由乡邻推举的有文采有口才有德望的人为之,不为谋利,仅为留名,所以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与行为。随着伞头演唱演变为谋生的手段后,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收入待遇虽高,社会地位却差强人意,这就无法吸引更多有知识的高素质人员加盟,他们平均学历甚至不达初中,在当今大学生满天飞的时代,这支队伍的知识与素养就可想而知了。2.拜金迎合理念。伞头演唱成为谋生的手段后,由于利益驱使,必然要迎合雇佣方的口味,而伞头歌手受方言的约束,难以登大雅之堂,市场一般在较为落后的农村,低俗的语言容易得到共鸣,久而久之形成了行业风气,也成了文化市场领域的顽疾毒瘤。
  提高伞头歌手素质,首先要提高他们的认识。伞头秧歌在本土文化中占据非常高的地位,作为一名歌手也算是公众人物,有责任有义务约束自己的言行,弘扬正能量。伞头秧歌是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但这决不仅仅是指伞头歌手,很大程度上是以舞蹈优美独特才申报成功的,伞头只占极小的位置成分,切莫盲目狂妄。近年来,伞头秧歌的吸引力在逐年下降,伞头歌手的市场也在萎缩,须查找自身原因,得有忧患意识与危机感。伞头作为公众人物,须有责任感与使命感,引领高尚文化,弘扬正能量,提高自身素质,重塑公众形象。文化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管理,打击与引导相结合,净化与繁荣相结合,坚守主阵地,以期伞头秧歌这种古老优美的艺术形式可以传承下去,并且发扬光大。伞头秧歌是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财富,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吸收了不少其他民间艺术的营养,使得其形式和内容不断完善,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它必将成为祖国百花园中一朵艺术奇葩。 (作者单位:临县人民文化馆)

郭小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8-12-10期

  • 第2018-12-09期

  • 第2018-12-08期

  • 第2018-12-07期

  • 第2018-12-06期

  • 第2018-12-05期

  • 第2018-12-04期

  • 第2018-12-03期

  • 第2018-12-02期

  • 第2018-12-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