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被称为中国报纸新闻评论的“黄金十年”,在此期间,全国各地的各级各类报纸纷纷开设时评专栏和专版,新闻评论成为行业竞争的利器。受其影响,报业发展在传统的信息竞争之外呈现出观点竞争、意见竞争的新趋势,而新闻评论自身则在满足普遍表达需求的同时,开始向专业判断的方向发展。
1994年,《人民日报》的“人民论坛”开始固定出版频次,写作队伍呈现出“广而精”“广而专”的特点,既有各行各业各阶层的群众,也有各领域的专家学者。1998年,《中国青年报》推出被誉为新时期时评热潮首开先河的“冰点时评”,容纳来自民间社会的声音成为其显著特色,该报之后推出的“青年话题”,更是以“公民发言”为办刊理念、以“意见广场”为追求,倡导“大嘴小嘴都说话”,让每一个人微言轻的“小我”成为表达的主角,成为该栏目的力量之源。
但是,一方面,伴随着社会进步和民主进程,不同利益、不同声音、不同观点、不同的选择都获得了平等的表达权。而另一方面,竞争中的报业对评论时效性的片面追求则伴随了“人云亦云”的同质化问题的出现,同时,公民写作在商品浪潮中也不可避免地呈现出某种泛娱乐化倾向。一个到处都是嘴的时代,却难以找到想要听到的声音,某种程度上成为报纸时评发展中的困惑,在此背景下,不满足于单纯价值判断、转而追求更为专业的事实判断,成为诸多报纸时评版面和栏目的选择。这一点,从近年来专栏评论作者引领潮流的现象中可见一斑,从时评作者的学科背景及媒体时评在选题、风格方面的变化中也不难看出。
2002年,《南方周末》开设方舟评论栏目,除了勇于批评和质疑的理性风格特点之外,以国内外著名学著和媒体评论员为主力的评论写作队伍引人注目。时至今日,时评专业化已成风尚,比较典型的如《二十一世纪经济报道》和《环球时报》,其中《环球时报》的“国际论坛”除社评之外均由各路专家学者操刀,更典型者如《新京报》2006年9月连续两日刊发的《健康狗带病毒率虚高与狂犬病事实不符》一文,作者系安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授,在文章写作过程中检阅了国内外40年来关于狂犬病的绝大部分重要文献,就文本特征而言并非典型意义上的新闻时评,而与学术论文相当接近。
当下的报纸时评,虽然本报评论员、职业写手、公民言论、专家学者“四位一体”的特点依然存在,但很多媒体的时评版面上,专业表达呈现出不断扩张之势。而公民言论的领地则一方面在报纸上不断萎缩,很多已变为集束式的“豆腐块”评论,另一方面依然在网络上“疯狂生长”——微博和微信朋友圈成为其主要阵地,“键盘侠”“网络喷子”成为显著的话语风格。两者的“朝野之分”,不但表现为专业和非专业的区别,更表现为理性化和情绪化的区别,这种“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井水不犯河水”传媒评论生态,不能不令人对媒体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责任担当感到某种担忧。
由专家学者操刀的专业评论写作,一般不轻易做道德和价值批判,而是倾向于以其专业知识在析事明理上下更多功夫,这种抽丝剥茧的缜密与普遍表达中基于价值判断的江河直下痛快相比,是报纸时评的另一种景观。而且,不轻言价值、道德与是非的专业作者,如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胡适主持的《独立评论》和《大公报》“星期论文”专栏一样,通常更善于技术性批评,和平年代,这是一个国家所需要的言论,也是媒体应该贡献的力量,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但是,新闻评论作为一种意见表达的方式,既有表达价值、愿望、情绪和利益诉求的功能,同时也具有以专业化的事实判断提供权威意见信息并以此引导社会舆论的功能。就二者的区别而言,前者可以由人微言轻者亲自实践,后者虽然也被大多数人所需求,但毕竟只有少数人力所能及。就二者的联系而言,公民言论的普遍表达,因其丰富的价值立场和人生体验,将可以合乎逻辑地发展出基于精确事实分析的专业判断,而专业判断亦将以其专业和权威而对普遍表达产生引导作用。
因此之故,囿于价值判断和道义判断的公民言论,虽然在意见的“含金量”方面不及专业判断,但其在推动社会进步、满足公民表达权、疏导社会情绪方面的作用则是不可替代的,因此也是不容忽视的。而对于以有用性见长的专业判断,媒体则应恰当安排其站位——在普遍表达方阵的前列带队前行,而不宜过于高远。换言之,出于对媒体时评丰富性的考虑,由此二者所形成的层次感不但是值得尝试的,而且是应当鼓励的,但是不宜形成难以逾越的鸿沟、不易沟通的隔膜、两不相干的疏离。
如何使报纸时评能“向上走一步”而又不脱离普遍表达,从而提供比一般公众评论更为精确的判断。近年来,业界和学界提出了“评论记者”的构想,这一标准虽然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现实,但在国内传媒业界尚在探索阶段。普遍表达与专业判断作为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共存于当代新闻评论中,在满足不同的受众需求的同时,也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评论景观。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评论员与记者之间传统分工在新闻实践中的突破,随着评论写作者与新闻事实更近距离的接触,普遍表达与专业判断将形成一而二、二而一的良性互动关系。 (作者单位:太原日报)
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