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做报道、写文章,内容不外乎概念、判断及推理。要想使概念准确,判断及推理具有确定性、一贯性,是需要遵循一定规律和规则的。违反了这些规律和规则,就会形成思维混乱,犯逻辑错误。
那么,我们应遵循哪些规律和规则呢?
必须遵循四条铁律和一项规则
这四条铁律是:
同一律。这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讲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必须在同一意义上使用概念和判断,不能混淆不相同的概念和判断。否则,就会犯“偷换概念”和“偷换论题”的逻辑错误。
排中律。这也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讲的是在同一时间和同一条件下,对同一对象所做的两个矛盾判断不能同时都假,必有一真。如一个是假的,另一个一定是真的,不能有中间情况。遵守排中律能使思维清除不确定性,否则,就会犯“两不可”的逻辑错误。
矛盾律。也称不矛盾律。这也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它讲的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同一对象不能同时做出两个矛盾的判断,即不能既肯定它,又否定它。矛盾律要求思想前后一贯,不能自相矛盾。遵守矛盾律能使思维具有一贯性和不矛盾性,否则,就会犯“自相矛盾”的逻辑错误。
充足理由律。这也是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之一。其内容是,任何真实的判断,都要有充足的理由。在推理和论证中,对于任何一个真实的结论或论题而言,其前提或论据必须是它的充足理由。
另外,还必须遵守概念划分规则。概念有大概念(属概念)、小概念(种概念),不同性质的事物又有不同的概念。因此,在报道中不能把不同层次的概念和不同性质的概念排列在一起。如果不注意概念划分规则,把它们并列排到一起,就会形成“一锅粥”。
违反铁律必然导致逻辑错误
“吃,是维持肌体正常运转,也是维持和延续生命的手段。那种用吃来维持关系、求升迁,或达到个人目的的手段,于自己是无补的。”这句话中出现了两个“吃”:第一个是指具体的“吃饭”,第二个是指变相的贿赂。这两个“吃”在本段话的上下文中没有保持同一个确定内容,偷换了概念,这就违反了同一律,因此导致了逻辑的混乱。
“明天出版的《山西工人报》,发表了署名东方白的评论文章。”这句话中,在时间概念上所说的“明天”和“发表了”是违反矛盾律的。因此,也造成了逻辑混乱。应将“发表了”改用“将发表”。
“这篇文章的观点的确不够全面,不过,也不能说它是片面的。”这句话中的这篇文章的观点,要么是全面的,要么是片面的,二者必居其一。这里既否定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全面的,又否定是片面的,使判断的意思含糊不清,模棱两可,这就违反了排中律,从而导致了逻辑混乱。
“这个车间第一季度的产量计划完成得不好,因为头两个月该车间狠抓了产品质量。”“狠抓产品质量”不能成为“产量计划完成得不好”的充足理由,故不能令人信服,因为二者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联系。这明显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有三角形、四边形、正方形、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多边形、圆形和椭圆形。”这句话中各种概念混杂在一起,显得混乱。按照概念划分规则,正方形、矩形、菱形、平行四边形均为四边形。把具有种属关系的概念并列在一起,违反了概念划分规则。正确的表述应分开层次:“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有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圆形和椭圆形,其中,四边形又分为正方形、矩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
“在本次暴雨中,城管、环卫、交警通力协作,密切配合,没有造成道路拥堵现象。”在这句话中,“城管、环卫”是部门,“交警”则是人,把不同性质的概念混在一起,违反了概念划分规则,故造成了逻辑混乱。正确表述应在“城管、环卫”后加上“部门有关人员”。
其它形式的逻辑错误除违反形式逻辑四条铁律和概念划分规则所犯的逻辑错误外,逻辑错误还有其它表现形式。
其一,外延不适度。“青工小李几年来坚持刻苦自学,利用业余时间读完了大学的全部课程。”这句话的逻辑错误出在“大学的全部课程”上。“大学”有文科、理科、工科等,每科又有多种专业,每个专业又有诸多课程。这个概念外延不适度,太宽了。如果在“全部课程”的前面加上“有关专业的”,对其加以限制,就符合实际了。“过去,这个支部不守纪律、不遵党纪者不在少数。经过一年的整顿,这种现象大为减少。”从文章上下文来看,这里所讲的支部,实际上是指这个支部所管的党员,并不是指支部委员会本身。支部委员会和其所管的党员是两码事,不能等同,否则,就犯外延过窄的错误。
其二,双重否定造成判断的质的混乱。“只有这样,才能防止这次财务大检查不走过场。”“防止”是预先制止之意,“不”是否定的意思。双重否定,其实质是肯定。这句话中应将“不”字去掉。
其三,“两对一”形成的判断结构毛病。“抓好规章制度建设,是能否把‘职工之家’建设好的关键所在。”这个句子中,判断的主项是“抓好规章制度建设”,只有一个方面;而判断的谓项却有两个方面——“能”“否”,形成“两对一”。显然,主项只跟谓项中的“能”对应,而跟“否”就不相应了。鉴于如此逻辑混乱,倒不如把“能否”去掉好了。
其四,判断用语不周密。“这个车间的生产上不去,要么是职工不努力,要么是设备差,二者必居其一。”这句话中的“要么……要么……”与“二者必居其一”是不相容的判断用语。但是,作为生产上不去的原因“不努力”和“设备差”并不是不相容的,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一个车间生产上不去,既可能是由于“职工不努力”,也可能是因为“设备差”。所以,这里用不相容的判断用语就错了。应改用相容的判断用语“或”:“这个车间的生产上不去,或因职工不努力,或因设备差。或许两个因素都有”,就比较恰当了。
(作者单位:山西工人报)
王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