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老关算账

  2月10日,己亥年正月初六。霍州市李曹镇源头村的关金锁,一大早便收到了电力公司发来的当月电费账单,他一眼扫到两个数字:1662度,475.66元。这一扫,他瞬间有了底气,对于煤改电以来的最后一丝疑虑也消失了。今年56岁的关金锁,2018年12月初申请煤改电业务,并于当月4日成功安装一台五匹的空气能,设备刚安上就迎来了冬天的第一股强冷空气。在享受现代化设施带来舒适的同时,老关最大的顾虑还是电费。用老关的话说,烧煤时煤在铁锹里,是多是少还是看得到的,这用上了电,就不知道跑多少字了。
  2019年1月,煤改电后第一个月的电费为526元。2月份,老关收到的正是上面的数字,整个冬天最冷的两个月已经过去了,对于煤改电的认识,老关有了更为真切的感受。他是个精细人,专门就此给大伙算了笔账。
  “我们都是老百姓,要算先算经济账!”所以,老关的第一算就是经济账。“空气能15000多元,从专业的保守角度来说至少可用15年,一年也就约1000元。按照这样的用法,整个冬天的费用总体也不超2000元,总计3000元吧!放在之前,天冷我烧煤,天气不冷,我会为了省钱烧煤泥,一个冬天下来,至少也得三四千元。”老关说,这笔账相差不多,算打个平手吧!
  第二算人工账,“人工账,必须得算。我自从成家后,冬天就是一‘锅炉工’……”老关自我调侃地笑起来。他说,以前生炉子,冷了捅开,热了焖灭,还要防着烟熏中毒。后来安了锅炉,更是费劲,那么冷的天,推着个小车倒煤,烧火,掏灰,不敢偷半点的懒。“现在,我这个小三十年的‘锅炉工’总算下岗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再也不被一只炉子绑着了,操作又简单,连我家小孙女都能轻松搞定!”
  第三算质量账,“衡量一件事情,好不好用才是根本。这个冬天是我过得最惬意的了!”关金锁的家有120多平米,他将温度调整为16摄氏度,不高也不低。太高人容易上火,太低又易感冒,恒定而舒适是他今年冬天最大的感受,“烧锅炉可没有这么简单,我烧了这么多年都还把控不好,家里人可没少给我提意见。”
  最后算的是环保账,“少一个烟囱冒烟,就少一份污染,为了咱们的碧水蓝天,咋的都值!”说到这时,老关停下来,顿了顿,表情有些严肃地说,“前面的账都可以不算,这是一笔非算不可,而且不惜代价也要算的账。”
  最后这几个字,老关说得坚定有力。
  2018年10月30日,霍州市供电公司经过两个多月的攻坚之战,克服任务重、工期紧、沙土大石等困难,终于为煤改电工程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工程涉及范村、西村、窑底三个村463户,新建10千伏线路11657公里,新建0.4千伏线路11.556公里,组立杆塔301基,新建和增容配变10台,利旧10千伏配变2台,总容量4800千伏安。
  除去整村改造的情况,还有一些零散提交申请的电力客户也加入到煤改电的队伍里。以关金锁所在的源头村为例,2018年12月新增煤改电客户12个,其中使用空气能6个,电锅炉6个。“12月村里的电量创了历史新高,突破10万度,历史最高6万度。”王振华是源头村的客户经理,作为煤改电工程的亲历者,他不仅看到了煤改电工程背后的社会意义,更看到了煤改电客户的真实生活状态,他对老关算的这笔账深信不疑。他说,“现在,很多人都提出了煤改电的想法,今年冬天想必又会创一个新高啊!”
  碧水蓝天,是一种责任,更是美好的未来。近年来,以光伏、煤改电等为代表的清洁能源正一步步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一种更加绿色更加温和的光芒。

本报记者张剑雯 通讯员乔琳会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2-14期

  • 第2019-02-13期

  • 第2019-02-12期

  • 第2019-02-04期

  • 第2019-02-03期

  • 第2019-02-02期

  • 第2019-02-01期

  • 第2019-01-31期

  • 第2019-01-30期

  • 第2019-01-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