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非遗”握手城隍庙文化艺术节

  2月14日,期待已久的雪纷扬而至,省城太原银装素裹。在太原城隍庙,热闹的太重锣鼓响起来。
  上午10点,以“相约二青盛会·喜迎祖国华诞”为主题的首届城隍庙文化艺术节拉开帷幕。虽然雪天寒冷,却丝毫没有影响文化节上市民的热情。
  舞蹈《开门红》把市民们过年的喜庆和对来年的期盼真诚表达,当《我和我的祖国》歌声响起,在场的人们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
  在文化节上,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表演,民俗文化展演、非遗展示活动也异常精彩。精美的葫芦烫画、活灵活现的面塑、好看又美味的糖画、非遗布艺结艺等吸引很多市民驻足观赏。
  在非遗项目绳艺展示区,憨态可掬的小猪,寓意招财进宝的金蝉,精美的中国结让市民们发出阵阵赞叹。非遗传人师存荣用灵巧的双手一会儿就把一根红色的绳子编成了漂亮的中国结。“作为非遗传人,我们有责任把绳艺这个非遗项目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学会这项技艺。”师存荣说道。
  在众多的非遗展示项目中,活字印刷吸引了市民的参与。把手工雕刻好的单个字体模板摆放好,刷上墨,压上精美的纸张,不一会飘着墨香的一张活字印刷成品就完成了。“活字印刷术是中国的传统发明,我们用工匠的细致和韧性把这项古老的技艺向市民展示,让更多人了解并传承这项技艺。”菩提匠人徐谷耀说,每天都会在城隍庙接待前来参观和了解的市民。
  在糖画展区,5岁的小壮壮正等待着小马造型的糖画。壮壮的妈妈告诉记者:“虽然下了雪,仍带着孩子来参加艺术节,就是想让孩子从小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在这里看到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技艺,丰富了孩子的视野,不虚此行。”
  记者了解到,太原城隍庙始建于洪武3年,距今已经650年的历史。在当时城隍庙是老百姓物质、文化交流的主要场所。在1913年,城隍庙却因为历史原因废弃了,距今已经中断106年。
  “城隍庙建设初期,包括万达周边很大一部分区域都是城隍庙的范围,当年城隍庙是太原人商贸交流的主要场所,热闹非凡。在民国时期,倡导大力发展工业,城隍庙被拆除了很大一部分,现存仅有三座庙宇。”城隍庙管理办公室主任王勇介绍道。
  为了找寻曾经的记忆,王勇说:“在杏花岭区文化局和区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邀请数十位非遗传人带着他们的传统技艺,开始筹备首届城隍庙文化艺术节。期待能通过‘非遗’握手文化节的这种形式,把传统技艺与当代文化相融合,为市民奉上一场精彩的文化盛宴。”

本报记者姚凡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2-14期

  • 第2019-02-13期

  • 第2019-02-12期

  • 第2019-02-04期

  • 第2019-02-03期

  • 第2019-02-02期

  • 第2019-02-01期

  • 第2019-01-31期

  • 第2019-01-30期

  • 第2019-01-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