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米公司庆祝成立三周年时曾经拍了一部电影,感谢他们最早的100位“铁粉”。事实上,如今这100人的社群已经扩大到百万粉丝群,所以小米把营销的渠道费用全省了下来,没有中间商的小米产品可以创造最大的性价比。十万粉丝帮忙测试产品,百万粉丝帮忙做营销,而小米不用为他们付任何薪水。这就是互联网时代“社群经济”无往不利的力量。
当阿里巴巴在美国敲响上市钟声之后,一夕之间,阿里巴巴集团的众多员工都身家大涨。而得到回报最多的,除了马云本人,还有与他白手起家的绰号为“十八罗汉”的创业团队。
这种紧密的“圈子”恰恰说明,社群思维高于互联网思维,社群经济是人格经济,连接和交互是搭建社群的渠道,其中空间、消费、精神三者缺一不可。
前段时间有一个特别火的词是IP,笔者认为,其实每一个IP都对应一类社群,这一类群体的最大需求从整个社会层面来看可能很小,但有着极强的爆发力。越大的社群,就能凝聚出越大的消费能力。去挖掘社群成员的核心需求,并提供愿意付费买单的产品或服务,才是社群经济落地的办法。社群运营我们要做的一定是顺势而为、发现需求、满足需求而实现闭环,并不是提前有各种假设,并预谋性的诱导。
综上,打造一个垂直细分、充分自主的社群,顺势而为推出产品和服务,满足这类人群的需求,形成商业闭环,才能让社群经济真正落地,社群经济也才能随之大行其道。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