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晋周刊

听听课后托管的“弦外音”

  赵锐的孩子在太原迎泽区某小学上五年级,尽管学校有课后托管班,他权衡再三,还是给孩子在附近的培训机构报了个托管班。
  “学校的托管就是简单的老师看着写写作业什么的,也学不到什么东西,感觉有点浪费了孩子课后的时间。”赵锐和班里几个有同样想法的家长一“合计”,最终一起报了课外班,每天由一名家长送孩子一起过去,也解决了大人无法接送孩子的问题。
  这是家长在给校内课后托管热情点赞之外的另一种声音。
  事实上,就学校教育的课后而言,每个家庭和学生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四点半”之后,有的需求是能够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作业,以不必再占用晚上的时间;有的需求则是进行美术、音乐、舞蹈等艺术素养的启蒙与培育;有的则选择踢球游泳跆拳道等等,不一而足。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对于家长和学生而言,某种程度上能否在校内安全的课后托管是一方面,而以怎样的形式和内容托管又是一方面,而后者或许更为重要。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能引入第三方教育机构到校进行托管服务,相当于为学生参加各类兴趣班找到了安全可靠的出口,而且不再需要挤占周末的大量时间,这对家长和学生来讲是一种时间和精力的解放,至少能够让他们在周末休息时间更为从容。
  但这样一来,学校是否有足够的师资和课程资源支撑每周5天、每天1小时的课后服务?校方和老师是否有足够的动力驱动这件事?这些都是在解决“课后四点半”问题中绕不开的关键。
  因此,解决“课后四点半”问题,保证有正规的课后托管只是第一步,而能够让家长和学生“各取所需”才是更彻底的供给侧增量服务。显然,这还需要做更完善的探索。

桑莉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4-30期

  • 第2019-04-29期

  • 第2019-04-28期

  • 第2019-04-27期

  • 第2019-04-26期

  • 第2019-04-25期

  • 第2019-04-24期

  • 第2019-04-23期

  • 第2019-04-22期

  • 第2019-04-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