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累计参保人数达到3255万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集中投入41.82亿元,实施“村覆盖、乡达标、县提高”工程,改善基层基础条件;全省481家公立医院药品、医用耗材全部实行网上阳光采购;政府累计投入项目资金112.6亿元,全省医院数量从1168所增长到1368所……这一组组数字是山西新医改的最新成果,也是山西各部门为医改努力工作的证据,更是山西百姓获得感提升的有力证明。
医疗卫生一直以来都是民生热点。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是党和政府着力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举措。
从山西的实际看,医疗卫生发展欠账多、底子薄、基础差,“赶考”与“补考”任务并重。由此,要解决好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这一热点问题,我们就必须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新医改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医保、财政、卫生健康等各相关部门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出台了一系列医改政策措施,奋力走出一条具有山西特色的医改之路。在这条路上,我省以县乡一体化改革为抓手,打造了县域综合医改“山西模式”;着眼高端引领,实施“136”兴医工程,从一定程度上破解山西医疗卫生机构领军学科、前沿技术、高层次人才匮乏的突出短板,带动全省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整体提升,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
伴随着每一项都围绕着民生落在实处,山西的医保制度建起来了,基层医疗机构强起来了,医药费用降下来了,百姓就医更方便了,就医报销更便捷了,百姓的幸福指数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客观而言,新医改十年,山西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仍然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也就是说,我们的医疗卫生要能够真正满足百姓的需求,还需要走一段相当艰苦的路,在继续巩固并深化医改成果,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的同时,要利用好信息化、大数据、智能化的新“武器”,才能建立起覆盖全民、全生命周期的新型智慧化医疗健康服务体系。
本报首席记者 贠娟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