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乡村复古风’还有点供不应求。”日前,稷山县东街村村民李中爱像往常一样坐在小板凳上灵巧地编织着篮子,国家税务总局稷山县税务局扶贫干部马利峰又给她带来了好消息,经过微信群和朋友圈的宣传,这几天又接到了三十个篮子的订单。看到自己的篮子如此受欢迎,李中爱心里乐开了花。
李中爱今年已经93岁了,家中还有一个智力残疾的儿子需要照顾,2016年被当地政府识别为贫困户,因为家中缺少劳动力,最终依靠政策兜底扶持于2019年实现脱贫。脱贫后,闲不住的李中爱并没有放弃编织的手艺,每天还在坚持编织各种篮子。因为年纪大了,每个月编织上十多个,由残疾的儿子用手推车推着自己和篮子到集市上去卖。
今年,受疫情影响,几个月下来家中囤积了一堆篮子,稷山县税务局扶贫工作队帮扶过程中发现这一情况后,迅速在微信群和朋友圈转发,“纯手工编织”“大号30块、中号15块、小号10块”“乡村复古风”,很快李中爱家中的囤货就被“抢购”一空,还增加了许多新订单。
为了进一步帮李中爱打开销路,稷山县税务局扶贫工作队还建议她改良编织产品,做出用时更少、受众更多、价值更高的编织产品,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大力宣传,“乡村复古风”成为扶助农户发展的一股暖风。如今李中爱每天都忙忙碌碌,虽然年过耄耋,但仍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她说,“国家政策好,税务局的干部三天两头关照我,扶了我一把,但也不能完全靠国家,能动就自己做一点,日子会越来越好。”
本报实习记者李京益 通讯员马利峰 张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