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会上强调:“努力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这不仅是所有新时代新闻工作者肩负的使命,也是践行“四力”的具体要求。
何为“有温度”的新闻?笔者认为,有温度的新闻就是带着37摄氏度的新闻,就是如同体温一样温暖亲切,能够直击心灵的新闻。“有温度”的新闻,就是通过身边的“凡人小事”最短时间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让读者产生代入感,从而打动读者,让读者爱听爱看、容易产生共鸣、容易产生联想,同时又要把握“小切口”反映“大问题”的方针,充分发挥正面宣传鼓舞、激励读者的作用。这也就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新闻工作者更加深入基层、更加了解民情,把握时代发展脉搏,聆听真实感人的故事,才能真正做到把握宣传大方向,并且讲出有温度的感人至深的新闻故事,才能写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故事,才能进一步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
有温度的新闻需要逼真的细节刻画
好的细节刻画,可以为新闻作品注入“灵气”,一个细节可能是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表情或者一个场景,一个好的细节刻画有时可以让读者如临其境,一句看似不经意的描写有时可以让读者会心一笑并为之回味。
如2016年在《山西日报》刊发的《别了,白家庄矿》一文,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文中就有许多细节描写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坑口上方红色的‘五角星’‘红旗’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至今依然熠熠生辉,记录着时代的荣光。”稿件中,作者在已经交代过白家庄矿建矿的时间和开采时间的基础上,在此通过这样一句细节描写,以“五角星”“红旗”为点睛之笔,一个历经岁月的井口场景跃然于纸面,历史尘封的厚重之感扑面而来。
如刊发于《山西日报》的《矿工组长的551条短信》一稿,曾获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文中有这样的描写:“棉裤塞满胶鞋鞋筒才能不进砂石,厚重的棉裤有些潮湿僵硬,梁林勇用跪着的姿势,使尽全力把胶鞋拽到裤筒上”。于普通读者而言,对胶鞋的印象更多的是“雨鞋”,是为了防地面上的水。在井下,巷道里不仅会有地面的积水,还有顶板掉落以及地面溅起的砂石,所以要用“窑衣”填满鞋桶,一个小小细节也在反应着矿工们工作环境的艰辛不易。与此同时,矿工跪在地上穿鞋的画面,更是现场的真实描写。
不难看出,两篇文章的作者在现场采访时都进行了非常细心的观察,并且抓住了那个能直击读者心灵的细节进行描写,给读者以强烈的代入感。
有温度的新闻需要朴素情感的自然流露
饱蘸情感的笔,才能写出最动人的故事。情感因素,不仅是记者采写的内生动力,更是拉近读者最有效的手段。
在《别了,白家庄矿》一文中,作者对主人公祁彬茂于白家庄矿的深厚感情就有着非常精彩的描写。从文章开头部分的,凌晨四点梦中醒来,已不用早早起身赶往煤矿,但多年养成的习惯他一时还改不了,到祁彬茂站在井口回忆着白家庄矿的兴衰,再到文尾祁彬茂对于未来建设“矿山公园”的期望,作者将一个矿工对煤矿的眷恋,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娓娓道来,其间的感情层层递进,感染读者的同时,也带领读者走进了矿工兄弟的内心世界。
在《矿工组长的551条短信》一文中,作者以新春走基层的形势,跟随矿工组长梁林勇下井,体验了一天的煤矿工作。冰冷潮湿的“窑衣”、昏暗悠长的巷道、艰辛苦重的工作,都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提笔成文时,脑海中闪烁的却是矿工兄弟下井前与家人虽简单却情意绵长的短信,“下井早睡”“上井平安”其中饱含的是对家人的惦念,是对安全生产的期盼。虽身处千米井下幽深巷道,却总有一颗温暖的心惦念着家人,其中的反差也更加深刻地描绘出了当代煤矿工人的感人形象。
有温度的新闻不仅有小切口更有大视野
祁彬茂一家三代见证了白家庄矿的兴衰,一个小家庭的变迁,其背后不仅是山西省煤炭生产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变革之路,更有全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主题。
“下井早睡”“上井平安”,信息虽短,可其中情意绵长。梁林勇每天上下井前简单的短信,引出的是家庭亲情、安全生产的大主题。
小处入手,身边人身边事,鲜活的故事赋予稿件特别的亲切感,不仅能让读者第一时间体会到故事的所讲,更将大视野、大呈现蕴含其中,让读者循序渐进了解作者所思。
小切口呈现着大视野,一个个“小切口”的凡人琐事折射着“大视野”的宏观格局,也正是一个个“小缺口”汇聚着推动社会发展的“大能量”。
因此,小切口、大视野也就对所有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新闻敏感性发掘身边感人故事,更需要记者第一时间了解领会党委、政府最关心的时政热点、民生难点,并将两者相结合讲出好故事。
逼真的细节刻画、朴素情感的自然流露以及小切口背后的大视野,这些都是一篇高质量新闻稿件不可或缺的要素,这也就又回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的“四力”要求,新闻工作者必须不断增强自身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才能采写出更多更好的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作者:山西日报社 苏晓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