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论坛

浅谈对联式标题在新闻稿件中的应用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和“武汉加油”“武汉不哭”这些话我们不陌生。前者是2020年初新冠疫情时期,邻邦捐赠物资上所写,后者是我们媒体上的常见语。彼时文化舆情曾一度热络地探讨雅言与口号的比对,甚或又是语言体系和文化感觉的原因。其实前之雅言皆为来源有自的古语,也是标准的对联式赠语,走心程度略胜一筹。
  说到对联,其特殊的表达方式在新闻报道中,特别是在新闻标题中偶遇,会让人眼睛一亮、入耳走心,起到特殊的表达效果和传播功能。那么关于对联类新闻标题的特点及使用,下面试简述之。

一、制作对联式新闻标题,先要了解对联

  对联也称“楹联”“对子”,是一种由字数相同的两句话或两组话组成的对仗工整、韵律协调的文学形式。始于千年以前的五代时期,盛于明清。对联形式工整、平仄协调的特点,乃是一字一音、音形义统一的汉字特色的极致体现。对联源于对偶,凝聚中华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精髓,其核心是对立统一,其本质是对仗。对仗句用于文章称为骈文,用于诗歌称为律诗,单独使用就是对联。故对联是独立使用的对仗句。对联学习易入难工,因其规则极多,且有对文化积淀和生活感受之一定要求。

二、对联在新闻文章中的使用很有传统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副联大家很熟悉,是毛泽东主席在著名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讽刺不学无术、轻浮油滑的一类人。
  1945年9月抗战胜利,南京某报刊登新闻《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上联由三个国家名组成,下联是中国三个城市名称。此联巧妙运用“捷克”“重庆”“成都”,语义双关:中国胜利,南京再作国度。一时遐迩相传。
  “八项规定”前有人以对联作标题讽刺会风不正、把风景点作为会址的时风:
  冬迁南国,夏选北疆,会不背时令;
  彼避严寒,此消酷暑,风正合人心。
  习近平总书记曾给基层官员们读过一副清代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此事报道出来后引起受众很大关注。所以说恰当使用对联在新闻文章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出奇效果。

三、对联式标题在新闻中的具体运用

  对联字数极少,语言张力必须极大。作为标题则凝练、信息量大。对仗的先天形式美吸引眼球,易记易诵。将古典意义的对句形式嫁接于现代新闻标题之上,自洽圆融,拓宽了新闻标题的制作途径,深化了新闻标题的意蕴,形式其美,文采其盛,格调其雅。一组对句也罢,一副对联也罢,或拎其旨要,画龙点睛;或增加气势,烘托氛围;或营造意境,培植气场……不失为一种特殊的上佳表现手法。
  对联可以是主标题,也可以作为引题或副题出现;可以是实题,可以是虚题,也可以是虚实结合;也可用于栏题或分题;在全文开头、章节开头、段落开头也可,以联引领,烘托气势情感,交待主题。
  《对联》杂志是中国楹联学会会刊,2020年推出“名家访谈”,采访国内楹联界文化名人。笔者受命采写几篇,有机会探索全部用对联作标题(包括小标题和引语等)来尝试写作。其中一篇采访该刊创始人、曾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和顾问的郭华荣老先生,标题是《卅五年来催少壮 二三代后尽芳华》,文中小标题也都与下面所述内容很“切”:“谁为国粹领航者,我是吟坛逐梦人。”“更凭盛誉传千里,总把初心寄两行。”“盘古开天第一家,风姿卓荦出红霞。”而写到郭老和著名武侠小说家梁羽生之间还有一段“联谊”故事时,用的小标题是“国粹风行连海外;墨香云涌到天边”。写到常江先生和郭老等联家写契约身后捐赠藏书给中国楹联图书馆时,小标题是“每觉天涯有知己;还期月下读佳联”。在采访季羡林先生高足、北京大学教授、对联学科开创人物、曾任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的谷向阳先生的文章中,小标题则几乎全部选用作为联家的谷先生作品集里的成联,联与文圆润融洽,一气呵成,在海内外联友中引起较好反响。

四、制作对联式标题注意事项

  作对联标题,除具备丰富的文学修养外,基本的对联知识也必须掌握。一般说来“仄起平收”,即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字用平声。另外,上下联对偶的字,一般也要求平仄相反,上下互对,但可以“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以达到平仄协调、音韵和谐。
  作联亦有禁忌,否则会出硬伤。比如上联最后三字忌“三连仄”,下联最后三字忌“三连平”,上下联对应的字词忌“合掌”(词义趋同,产生文字浪费)。近读一篇悼念教育家陶本一先生文章,标题为《风范垂千古 功德泽万代》,此题从对联角度看,便是犯了上下联末字同为仄声,且“千古”“万代”为合掌的忌讳。当然,也不能为对而对,要自然而然,没有违和感。因为通常标题不一定要求是很专业的对联作品,可以从宽,只要有对联因素,能很好地表达意思和情感,即可视为过关。
  对联是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道风景线。近年来传统文化复兴,但是由于曾经的文化断层和国学断代,社会上和媒体中语言的文雅性、文学性以及文化性仍显单薄,语言趋同严重,个性表达偏少。而学习和使用对联所牵引出来的读书习惯,对此当会有所补阙。提倡对联进入新闻作品实在很有意义——它是“不一样的烟火”,是个性化的声音。(作者:对联杂志社 王胜管)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11-03期

  • 第2020-11-02期

  • 第2020-11-01期

  • 第2020-10-31期

  • 第2020-10-30期

  • 第2020-10-29期

  • 第2020-10-28期

  • 第2020-10-27期

  • 第2020-10-26期

  • 第2020-10-2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