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CN到底是什么?简单来说,MCN是专为网红和内容创作者提供运营服务的机构。广电媒体选择做MCN,本质上是在大的经营压力下寻找出路。
我们知道广电媒体之所以选择MCN是因为大趋势不可逆转,电视行业的商业生态系统在新技术、新终端、新场景的冲击下已经难以为继,原来通过节目内容创新来保持和提升经营能力的路径逐渐失效,投资回报率越来越低。所以电视频道作为一个独立的经营单元,必须从用户需求出发,跳出电视来办媒体。于是广电MCN应运而生。
但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没有体制机制改革,解决不了管理体制、运行机制、资金来源、管理逻辑、媒体资源、用人机制等方面的问题,广电转型MCN只能认真“走形式”。
9月26日,中央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提出:要深化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形成集约高效的内容生产体系和传播链条。其中,广电媒体转型MCN就是一条可行的路径,但是为什么有些广电媒体转型MCN比较成功,而有些只是停留在形式上的创新?成功的经验有哪些?失败的教训又是什么?笔者认为在广电转型MCN的路上,有几个必须迈过的坎儿。
一、管理体制坎:管理还是服务
笔者作为一个广电孵化MCN的实践者,已经切身地感受到一个新型媒体的运作流程在传统的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下举步维艰,没有任何效率可言,也很难激发员工的创业热情。因为抖音快手等新型传播平台的逻辑,在传统的管理体制下无法生长。
以笔者正在孵化的一个健康垂类抖音号为例,市场化的MCN机构可以综合运用扁平化的管理模式,灵活的奖惩激励政策,市场化的管理手段,自由灵活的用人策略来迅速调整内容人员等各方面的布局,而在传统的事业体制下,人财物在层层审批层层请示的情况下,已经丧失了一个新媒体号孵化的所有有利条件。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传统电视台的事业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媒体生产力发展的需求。
二、运行机制坎:事业还是企业
笔者认为在运行机制改革时,应该明确广电“事业性单位、企业化管理”基本政策,这样既能指明运营机制改革方向,也有利于落实企业化管理的改革配套政策和相关运行机制。
三、资金来源坎:包养还是自养
以前广告形势较好时,广电普遍倾向于自立,很多台实行“自收自支”财政支持政策;随着广告持续下滑,很多台向往“全额拨款”财政包养政策。但从各地实践来看,多数省级广电和城市台申请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但依然无法弥补广告下滑带来的冲击,仍需要“自立”去解决资金缺口。这就促成了广电MCN的建立。但如果要让广电MCN能够良性发展。笔者认为广电MCN机构资金来源必须“双管齐下”:一是财政拨款保障基本运转(基本人员费用和运行费用);二是经营转型助推持续发展(“拓展传媒+产业经营”,建立新型媒体经营模式)。
四、管理逻辑坎:官场还是市场
广电行业长期存在着“官场”和“市场”两种管理逻辑的交锋。
在中西部地区,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官本位”和“机关化”氛围浓厚,多数台沿袭“官场”管理逻辑;在东部沿海地区,广电多数实行企业集团,“市场化”和“企业化”观念深入人心,多数台实行“市场”管理逻辑。笔者认为“市场化”是新型主流媒体的主要基因。因此,广电在推动媒体融合时,必须抛弃“官场”管理逻辑,实行“市场”管理逻辑,这对中西部很多台来说,既是一次深入灵魂的革命,也是一次破茧成蝶的重生。
五、媒体资源坎:收缩还是扩张
广电在推动媒体融合时面临着传统媒体和新型媒体的平衡与取舍。笔者认为,广电要逐步摆脱“广电中心主义”,稳妥推进电视频道和广播频率的“关停并转”,把有限资源和人才队伍加快向新型媒体战略转移,同时要兼顾改革力度、人才培养和经营能力等因素,避免“休克疗法”和“盲目冒进”。
在战略性布局中,广电要坚持“全媒布局”“全网经营”和“全员转型”基本原则,以开放心态拥抱互联网,用创业精神布局新媒体,抓住媒体融合发展的窗口机遇期,同时要考虑有效投入、人才队伍和持续发展等方面,加快新型媒体建设步伐。
六、用人机制坎:封闭还是开放
长期以来,广电行业用人机制比较封闭和保守。在“入口”方面,很多台存在大量“子弟兵”和“关系户”,结构不合理和人岗不匹配突出;在“出口”方面,很多台普遍存在“人员难出”和“人才流失”,队伍老龄化和人才逆淘汰严重;在改革方面,很多台缺乏有效的人员流动、绩效考核和薪酬分配机制,改革瞎折腾和管理翻烧饼现象普遍。笔者以为,“开放性”是新型主流媒体的主要基因。广电MCN的运营,在用人机制改革方面,应以“面向市场”和“畅通进出”为指导原则,建立适应市场竞争的灵活用人机制。
在用人方面,建立以全员聘用为核心、以岗位管理为基础、以竞争上岗为导向的新型用人制度;在干部方面,实行岗位和职级分离,打破员工身份界限,引入竞争机制,开展竞争上岗,实现从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在绩效方面,实行全员绩效考核,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建立业绩优先、奖优罚劣的考核机制;在分配方面,建立向一线倾斜、向核心岗位倾斜、向优秀人才倾斜的新型媒体人才激励体系。(作者:山西广播电视台 王晓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