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能力是记者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经常同陌生人打交道的记者,在较短时间内,按照自己的采访思路,从被采访对象口中获得鲜活有用的新闻素材,离不开记者同被采访对象心贴心的交淡,也就是说离不开彼此之间“近距离”的交流。
那么,记者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被采访对象的认同,从而产生一种亲情效应和认知效应,以获得理想的采访效应?这是记者在新闻实践中苦苦求索的一道难题。
一、得体的仪表是记者进入采访通道的“人场券”
新闻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要同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人打交道。上至领导干部,下到平民百姓,他们的活动范围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因此,在采访活动中,记者的仪容仪表直接影响被采访对象的认知效应。
新闻实践表明,记者的容貌、穿戴、仪表、气质、言谈、举止等不但显露出自身的个性特征,审美情趣,文化修养,知识底蕴等素养,而且还能反映出记者自身的职业修养。一个有经验的记者会因采访对象、时间、地点、场合的不同而不时地“改变”自己。采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企业家就要因人而异,采访青少年、中年人、老年人、男性、女性也应区别对待。试想,一位个子很高的主持人手持话筒采访一位比自己矮一大截的幼儿园小朋友时,站和蹲两种不同的姿势,将会产生不同的采访效应。记者衣着的“不合时宣”有时会强烈地刺激对方的心理,甚至引起对方的反感。
因此,记者的仪容仪表,不仅要体现自我风格和个性,更要研究不同采访对象在不同环境中具有的审美情趣、心理状态、情感认同点,并以此不断地调整自己,“包装”自己。
二、真诚的情感是记者打开对方心扉的“敲门砖”
人和人的相处,更多的是一种微妙的感知,一种心理上的互动,一种感情上的“交融”。记者对真善美的亲和力,对社会的责任感,对弱者的同情心,很快会得到被采访对象的认同和欣赏,很快会拉近彼此的距离,从而很快会找到彼此交流的契合点。在采访实践中会发现,采访对象的态度如何,与他在情感上与记者距离的远近是一致的,而他们在情感上与记者的距离,又取决于记者接受他们的程度。
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节目主持人敬一丹在一个以扶贫为主题的节目采访中,有这样一个细节:在刚刚下过一场春雨的水坑旁,一位西北妇女在这里洗衣服。敬一丹上前,二话没说先是挽裤腿,与农妇在这里洗衣服。然后亲切地问:“用这样的水洗出的衣服干净吗?”这句不经意的问话引出了农妇的感慨:“西部缺水,我们只有天天盼下雨,下雨了这些脏衣服才能洗。”敬一丹又问:“那你们平时洗脸、洗澡用什么水呀?”农妇的回答却令人心酸:“平时俺们都不洗脸、不洗澡。”就这简单的对话,西部人艰苦的生存环境使人刻骨铭心。也正是主持人真诚的举动和亲切的话语打动了那位西北妇女,为下一步的话题自然切入奠定了基础。
在采访中,记者交谈的语态、语气、语调、措辞,都影响彼此交流的效果。谦逊的语态,和蔼的语气和亲切的语调,它会迅速熟化两副陌生的面孔,沟通两颗遥远的心灵,拉近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
三、轻松的语境是记者与采访对象共同经历心灵之旅的“粘合剂”
新闻实践表明,采访对象涉及各种界别、各种层次、采访情境也是因种种因素不断发生变化。如果采访领导,采访社会名人,他们抛头露面多,见的世面广,面对记者都能侃侃而谈。但是,由于他们经常面对媒体,接受采访势必套话连篇,大话不断,没有新意。这就需要记者拟一些新鲜的话题,敏感的话题,或者说跟新闻主旨切题的话题。由于普通群众很少有接受媒体记者采访的经历,面对采访本、面对镜头、话筒会下意识地产生一种陌生感、紧张感,交谈中往往是问者切切,言者讷讷、气氛显得冷清而尴尬。这就要求记者以“闲聊”切入话题,以“关怀”琢磨采访对象的心理反应、成长背景、思维定势,以尽快消除对方的陌生感,减缓对方的紧张心理,为对方创造一种轻松自然的说话氛围,在短时间内完成彼此的“磨合期”。比如:我们到农村农户家中采访,可以先询问农民家里的情况:有几口人?几个孩子?孩子都是干什么的?平常的收入来源等问题,这样就用拉家常式的轻松语境,拉近了与被采访者的距离,产生亲切感,摒弃了与被采访者的陌生感和紧张感,为下一步切入正题的采访做好铺垫,使受访者能够自然而又轻松的接受采访,顺利完成采访任务。
四、渊博的知识是记者与受访者的“连心桥”
新闻记者的职业决定了要同社会上各行各业打交道,所以平时要注意学习和积累各行业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术语,这样采访起来,就不会无采访主题可选,无话可问,更不会提出幼稚可笑的问题。向受访者提出专业性的问题和行话,可以引导受访者切入正题,用专业的知识来回答,做到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也更容易使被采访者产生对记者的认同感,像遇到知音一样,愉快地接受采访,以获得理想的采访效果,使采写的新闻报道产生更好的社会效应。
总之,一次成功的采访,一次面对面的交谈,一次心贴心的交流,不但取决于记者的采访技巧,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记者的综合素养和人格魅力。记者只要依靠得体的仪表,运用真诚的情感,营造轻松的语境,利用渊博的知识,就会同被采访对象实现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流,掌握鲜活的新闻素材,就能做好“近距离”的采访报道。(作者:忻州市广播电视台 李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