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公布的第30届中国新闻奖中,由山西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采制的《新闻特写:谁在守护我的家》获得二等奖。这个作品源于2019年的“山西沁源3.29森林火灾”。
一、内容永远是根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当前,尽管科学技术发展使得新闻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有了巨大变化,但受众的核心需求仍是内容,而优质内容也正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我们平时对主题报道也有三句话要求——“跟得紧、做得精、传得远”。“跟得紧”是要呼应时代大势,“做得精”是要业务精湛,“传得远”是要注重传播效果。作品也正是抓好内容建设和落实三句话要求的具体实践。
2019年3月29日下午,沁源县突发森林大火,新闻中心记者当晚7:30连夜赶赴火场。30日凌晨2点,记者前往火场附近群众已经安全转移的聪子峪乡采访,见到挨家挨户巡逻的公安民警正在对一名转移后又偷跑回家的村民进行劝说,原来这名村民也是在反复排查中被找到的。当地转移群众工作的细致入微给记者留下了深刻的第一印象。
灭火工作展开后,各级各类媒体展开了全方位、多样式的报道。从指挥调度、扑火一线到后勤保障,从消防官兵、社会支援到群众安置、就医复学,虽然新闻源源不断,但也呈现出体裁单一的情况。此外,新媒体也有很多群众自拍的碎片化报道颇具感染力、传播力。我们感到应当把焦点更集中,去关心新闻中的人。
二、紧扣主题展现如何“以人民为中心”
3月31日晚,直播中播出了一条指挥部发布的消息,其中说到当地转移群众9149人、安置2308人,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就是保证火场周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以人民为中心”,这句话成为前线后方各项工作的目标和方向。
这次森林火灾,火势发展猛,过火面积大,受火灾直接威胁的有当地6个乡镇近万人。起火当天下午,他们紧急转移,在乡镇和县城得到了妥善安置。妥善安置,看似简单的四个字,但背后是一个庞大繁杂的系统工程。我们当即要求记者在紧张的采访中,还要夺取火场前线之外的地方,多了解危难面前党员干部如何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的新闻线索。我们认为,不是所有感人的故事,都要有人的牺牲。火灾打破了平静的生活,那么平时一些普通的题材,在这个特殊时期就已经具有了特殊的新闻价值。
4月2日一早,记者来到了最大的沁县二中安置点采访。这里安置了火场中心地带景凤乡的群众。在与村民聊天时发现,在这场匆匆忙忙的撤离中,他们有的家门忘锁、把贵重物品落在了家里,带不走的牛羊也留在了畜圈里。虽然安置点有吃有喝能休息,但他们心里都着急上火、忐忑不安,情绪并不算稳定。特别是我们注意到一个老人,跟拍后才知道他是单身,全部财产就是几十头牛。他的心情更是焦虑急躁,几次落泪。
随即,记者征得指挥部同意,一天内在县城安置点和景凤村之间数次往返近百公里,通过摄像机和手机跟拍,记录了景凤村留守党员干部扛着委屈、夜以继日守护家园、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为火场危险区域严格封闭管理,除了应急巡逻队谁也回不去,加之断电断网,村干部手机内存也小,我们就想到让记者拍一段村干部报平安的视频,放给安置点的村民。当他们下午看了手机视频,真真切切看到了自己的家有人管,自己的牛有人看,心里的“石头”才终于放下来。
节目中,白天为群众放牛、深夜巡逻、面色憔悴、嗓子都哑了的村委会主任老姚,看到牛才放下心来的老贾,人群中悄悄抹泪的大姐,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手的现场记录、饱满的拍摄细节、把安置点村民从焦急、不解、埋怨到理解、点赞、感谢的转变,真实地呈现在屏幕上。在文风上,我们专门强调要用平实的语言文字,用平凡真实的故事塑造人,用细节去讲好故事。片子里并没有什么标语口号,但基层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灾害的严峻考验面前挺身而出、坚守岗位、守护人民的形象已经高高树立起来!
三、唯有真实最动人
在采编过程中,我们还时刻强调要“做得精”,放大了一系列细节,展示了一系列矛盾,增加了节目的张力。
文稿写作时我们突出了几处矛盾:村民想回家不能回的矛盾,着急了解情况和断电断网沟通不畅的矛盾,村干部帮村民干活却被误解的矛盾。这些矛盾源于沟通不畅,但也给了记者在其中穿针引线、联结时空的机会,既为矛盾冲突找到了情绪出口,也能够精准地扣住主题。
此外,白天消防灭火直升机穿越浓烟呼啸而过;夜里,山上火龙一样的火线翻卷;记者帮着村干部推摩托车上坡,这些“闲笔”和“毛边”,几秒钟就把观众带入到此情此景中,体现了“唯有真实最动人”。
通过本次报道,我们深刻体会到新闻报道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只要心中明确了目标方向,我们就能找到无限多的表达方式。在现场多看一眼,多想一下,多问一句,早开机,晚关机,多关注那些数字背后的人。紧扣大主题,时效争第一,关键在细节。一条好的新闻报道,一定是用别人能听懂的语言,用别人愿意听的方式,把要说的话告诉大家。下一步,我们要继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用更鲜活的视角、更生动的画面,更多的精品力作,讲好新时代的山西故事。(作者:山西广播电视台 吕胜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