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县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素有蓝天、净土、美梨、好人之誉。隰县是国家级生态主体功能区,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优势明显。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36项,文物保护单位394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其中小西天景区为国家4A级景区。
2016年以来,隰县立足县情实际,积极开展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农旅商”融合发展新模式。
科学规划引领,构建全域旅游服务体系
近年来,隰县坚持构建“一城·两轴·三镇·六区·三环·七组团”的全域旅游空间格局,贯彻落实《隰县小西天生态综合体总体规划》《隰县紫荆山旅游综合开发总体规划》《隰县午城黄土地质公园规划》《隰县乡村振兴规划》《隰县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规划》《隰县旅游扶贫示范村旅游发展专项规划》等部署,全面推进规划落地实施。
同时,隰县夯实基础设施,构建全域旅游服务体系,把旅游集散中心与隰县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统一规划,整合利用隰县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现有的设施,充实完善旅游集散中心的服务功能。
在交通建设方面,积极构建县城、景区与乡村旅游点交通网络体系。规划完成了34条、163公里、总投资6109余万元的农村旅游产业路建设,投资1250万元铺设了小西天景区旅游公路。
在不断完善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规范完善了旅游交通、乡村旅游示范村、游客集散中心、景区景点、旅游特色酒店、旅游咨询服务点、旅游驿站、健康步道、旅游公厕、休闲公园等标识标牌,极大地方便了游客出行。
优化产品供给,培育全域旅游融合业态
多年来,隰县坚持厚植“农旅商”发展模式,突出“农旅商”融合产业业态,禀赋已经形成的以“玉露香”梨产业为代表的规模化、品质化农业基础,充分挖掘农业景观价值、体验价值、休闲价值以及品牌价值,带动和培育了产业观光、科普认知、农耕体验、摄影写生、民宿餐饮、休闲采摘、梨树认养等新业态,丰富了旅游市场产品供给。
目前,以梨为加工原料的隰县天天饮料有限公司、好乐佳食品有限公司已具规模。同时,利用电商公共服务中心进行电商订货及“玉露香”梨产品销售,三产联动,实现“农旅商”有效融合,形成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另外,隰县还着力培育“旅游+ N”融合业态。其中,以“小西天庙会和晒经节”为代表的“旅游+文化”,以晋西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代表的“旅游+教育”,以紫荆山生态林区为代表的“旅游+康养”融合,以“隰县善行者公益徒步活动”为代表的“旅游+体育”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赋能现有旅游资源,将佛教文化、梨乡文化、黄土地质景观、红色文化、绿色生态资源整合定位,推出以“祈福西天圣境、品赏梨花雪海、踏歌黄土丹霞、追忆红色晋西、畅游七彩紫荆”为主题的旅游品牌,极大地提升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加大改革创新,赋能全域旅游创新示范
隰县是全国玉露香梨主产区,玉露香梨产业是当地农业优势主导产业,也是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隰县积极改革创新,在“农旅商”融合发展基础上,不断转化优势,通过连续举办“梨花节”“玉露香梨采摘节”、升级打造“梨博园”、梨树认养、建设特色采摘园和创意体验园等路径,把梨果产业优势逐步转变成旅游发展优势,进一步实现了农业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为发挥龙头景区带动作用,隰县打造了小西天生态田园综合体,以国家级4A级景区“小西天”为核心,依托周边的紫川河、凤凰山以及紧邻乡村的优美田园生态环境,融入礼佛、禅修、慢游、采摘、体验、游乐等旅游元素,赋予小西天景区更多的旅游综合功能,也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旅游需求。
另外,依托当地资源,挖掘地方特色,隰县先后创意开发出山桃核工艺、布艺、玉米皮编织、蛇盘兔挂件(面塑)、隰州之印铜墨盒、梨花铜书签、小西天名楹联等系列文创产品,丰富了全域旅游内涵。
未来,隰县将持续响应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号召,践行“农旅商”融合创新发展模式,不断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栗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