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6年由中宣部等11个部委共同发起全民阅读活动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努力,国民的阅读热情普遍上涨。亚马逊2018年全民阅读报告表明,50%以上的受访者一年的读书量超过了10本,80%的受访者每天至少阅读30分钟。中国出版研究院2019年全民阅读报告显示,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有声书成为阅读新增长点。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报纸在多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令人遗憾的是,关于报纸在全民阅读的定位问题一直缺乏认真的探讨。报纸在全民阅读活动中到底怎样才算是有所作为?在全民阅读活动方兴未艾的时候,审视探讨这一话题,无疑有着积极的意义。
我们首先需要厘清的是报纸在全国阅读中的位置。无论在政府部门的文件中,还是在全民阅读的活动方案中,都是把图书作为全民阅读活动的主体部分,甚少或基本不涉及报纸,显而易见,报纸在全民阅读中处于从属地位。在一项全民性的阅读活动中,理论上说报纸不应该被排除在外,而在事实上却遭到了冷遇。如果我们对这个问题思考得更深入一些,就会发现,这样的处置方式有着策略性的考虑。全国阅读活动重心在图书,全民阅读的突破口是图书,这是针对现实中人们长时间不接触图书的状况而实施的措施。之所以选择图书而不是报纸,这是由二者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地位所决定的。明白了这一点,报纸就能摆正心态,不试图喧宾夺主,而是找准自我在全民阅读中的位置,到位不越位,帮忙不添乱,为全民阅读作出应有的贡献。
报纸一向被认为是大众传播媒介,是社会风尚的引导者。有着广泛影响的“全民阅读报刊行”,倡导搭建阅读平台,举办读书活动,推荐优秀图书,各种线上线下的活动声势浩大、亮点频频,有力地发挥了报纸的传播、宣传作用,使报纸成为全民阅读活动中的一支令人尊敬的生力军。应该说,在这一活动中,报纸鼓与呼的功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我们也要看到,在报纸阅读功能的开发上,却还有改进的余地和提升的空间。
在肯定报纸有力推动了全民阅读的同时,我们应该思考另外一个问题:报刊本身作为阅读的主体是否可能?有论者指出,对阅读概念的理解要宽一些,不要把阅读只是理解为读书。作为现代社会的人,不仅要读书,还要读报。这样的思想别开生面,对于报纸的阅读功能给予了应有的重视。
可惜的是,报纸在全民阅读中表现得不温不火,在一定程度上游离、隔绝于全民阅读之外。与图书等其他媒介相比,报纸的功能是独特的、不可替代的,尽管受到网络的严重冲击,报纸传递信息的作用大大弱化,但有相当数量的读者多年来保持了报纸阅读的习惯,报纸的特色栏目特别是副刊栏目,甚至成为这部分读者订阅报纸的唯一理由,深度融入到了读者的生活之中。但在全民阅读活动中,报纸的这一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丧失了自我作为阅读主体的意识。而更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即使在风起云涌的全民阅读活动中,一批开辟多年而且具有品牌影响力的读书类栏目失去了坚守的耐心,降低频次,减少版面,甚至于干脆取消,与全民阅读活动渐行渐远。这既有报纸发行陷入困境的苦衷,也有在新的阅读形势下不能顺应潮流带来的尴尬。据中国出版研究院调查数据显示,自2007年起,我国成年国民报纸阅读率整体呈下降趋势,2015年报纸阅读率为45.7%,较2014年的55.1%下降了9.4个百分点,与2007年的73.8%相比,降幅达38.1%。2019年纸质报纸的人均阅读量为16.33期(份),低于2018年的26.38期(份),下滑的速度和幅度令人心惊。相对于图书阅读率的稳中有升,报纸的状况令人担忧。而全民阅读活动的蓬勃开展,其实为报纸重振往日的影响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契机。如果时政、经济、读书、副刊、访谈类栏目,主动与全民阅读进行对接,顺应读者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习惯,开发各种介质形式的阅读,那么借助全民阅读的影响,不仅不会成为报纸发行的累赘,相反很有可能会成为报业发展的助力。
毫无疑问,报刊阅读是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在为全民阅读提供宣传平台的同时,报纸要力争成为全民阅读的重要一翼,在全民阅读活动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发挥更加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作者:太原日报社 黄海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