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网络媒体的兴起、报业竞争的加剧,全国各地不少报纸都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不断压缩副刊版面,甚至停办副刊。在一片“减副”声中,如何增强副刊对读者的吸引力、赢得有效的发展空间,是每位副刊编辑经常思考的问题。与时俱进、扬长避短,“内容为王”,加强新闻性,坚持价值引领和文化品格的有机统一,以好的作品鼓舞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是新媒体时代副刊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其实,副刊作为报纸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新闻版的延伸和有益补充。副刊要保持对社会生活敏锐的观察反应能力,从当前的事物之中看到发展趋势;应与时代同频共振,与市民生活紧密相连,使副刊版面始终洋溢浓郁的时代气息;同时应紧贴中心工作,实现与新闻版面的良性互动。此外,还应结合重要节假日、纪念日、时令变化等重要时机,搞好配合宣传,提升报纸副刊宣传效果,从而编发出有个性、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
在编辑副刊版面的过程中,我注重保持新闻敏感,聚焦宣传重点,推出了一批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近年来,较好地完成了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太原解放70周年、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等重点宣传报道任务,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201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为配合宣传,我策划并推出数个大型专题,如《太原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体户》介绍了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太原市最早一批个体工商户尚启英的创业故事,刊发后,很多新闻媒体跟进采访,受到上级宣传部门关注;《刊授大学——没有围墙的课堂》讲述了我国第一所没有围墙的杂志大学——刊授大学所创造的奇迹,生动反映了改革开放之后全国掀起的求学热潮,在倡导学习的当今具有积极意义;《抓拍“春雪圆舞曲”》通过在迎泽公园冒着风雪跳舞的画面,反映了改革开放后的新生事物,刊发后引发较大反响。
2018年8月,太原美术馆举办“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时尚回响大型实物展”,受到广大市民高度关注,我用生动的镜头式语言,连续采写3篇稿件,展现出改革开放伟大历程中沐浴着时代发展光辉的百姓人生,营造了浓浓的观展气氛,刊出后被多家新媒体转载,《香港商报》《中国妇女报》看到报道后主动联系采访,为配合我市改革开放宣传做出了一定的努力。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我在《老照片》版上开设“百姓生活影像志”专栏,小角度切入,以《五世同堂》《我家喜事一桩桩》《我爱北京天安门》《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等为题,从衣食住行诸方面展现了太原普通百姓的生活变迁,折射出新中国日新月异的建设发展,故事生动,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专栏运行两月余,较好地完成了主题宣传任务。
纪念太原解放70周年前夕,我提前策划,适时推出专版,与广大读者一同感受曾经的热血,瞻仰昔日的荣光,重树前行的勇气,蓄积崛起的力量。早在两个月前,我就开始收集整理与太原解放相关的老照片,在有限的版面上,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解放太原时振奋人心的场景;同时配发《双塔脚下忆英雄》《危难中的友谊》两篇与太原解放相关的老照片文章,令人亲切的本地性稿件,丰富了主题内容,对激励人民群众谱写建设文明开放富裕美丽太原新篇章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020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面对突发的疫情,我和同事在大部分国人居家的时候始终坚守工作岗位,联系作者、编辑稿件、制作版面,围绕疫情防控,推出专版《众志成城》《御疫有书香》《征集抗疫温情照》等一批有态度、有温度、有深度的作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营造了良好的新闻宣传氛围,彰显了主流媒体的责任与担当。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也要看到,传播手段的更新,使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互动性、海量性特点更为突显,报纸副刊的生存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党报副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为了应对这种变迁和改革,作为太原市委的机关报,《太原日报》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创新,立足本土文化,放眼纵观国内外的文化走势,结合自身特点,充分发挥媒体相互融合的作用,走出一条新媒体环境下的崭新道路,力争使党报副刊成为先进文化的引领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文风创新的助推者。《晋韵》《文博》《双塔》《作品》《健康》等副刊版面,选取的稿件注重时效和文化深度,兼具本地性、知识性、可读性与趣味性。《晋韵》版开设“晋之趣”“晋方言”“晋生活”等栏目,《作品》版浓墨重彩推出“锦绣太原”“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征文比赛等。此外,还结合太原市城市改造,连续推出专版或专题《我们的解放路》《回望展望五一广场》《南宫点滴》《藏品映射钟楼街》等,较好地配合了太原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较强的贴近性,获得了读者的认可。
副刊编发出好作品,还需借助新媒体手段将作品推送出去。应时而生的太原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指挥中心,有效整合全市新媒体资源,在客户端“锦绣太原”上设置专栏,将副刊作品推送到更多的读者面前,实现了副刊与新闻版面的联动与融合,增强了新媒体语境下党报副刊的影响力。(作者:太原日报社 邢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