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论坛

漳泽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对策分析

  漳泽湖又称漳泽水库,位于长治市主城区西5公里处,总库容4.27亿立方米,水面面积24平方公里。自1960年蓄水之后,随着水涨水落,在库尾及库区周边形成了大面积滩涂,滋生了大片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这又引来了大量鸟类,于是,物种丰富的漳泽湖湿地就此形成。漳泽湖曾长期作为长治市民的饮用水水源地,漳泽湖湿地也曾发挥了重要生态功能,如净化水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但,由于种种原因,漳泽湖及湿地曾变成当地人民的心中之痛,后经过科学治理,其生态系统正逐步得到恢复。本文从漳泽湖湿地曾出现的问题表现入手,深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总结了漳泽湖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对策与经验。

一、漳泽湖湿地生态遭破坏的问题表现及原因分析

  水体污染严重。湖水变臭、氨氮超标、富营养化程度严重、水质长期处于V类。造成漳泽湖水体污染的原因如下:随着改革开放,在湿地周边及浊漳河上游河段沿岸建设了大批煤焦、化工企业,漳泽水库周边村庄开设了许多豆制品、肉制品加工作坊,这样,近百个工业排污口和多条作坊排污渠向湖中排放污水。同时,农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也造成了湖水污染。特别是省级太行湿地公园建立后,在湿地内开展洗浴、餐饮、养殖及多种旅游项目,大量的洗浴、养殖污水排入湖中,对湿地环境及水库造成了污染。
  湿地功能退化。漳泽湖湿地坑洼陷落、杂草丛生、垃圾遍地,水体污染导致水生动植物及鸟类等物种减少,致使湿地功能大幅度退化。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村民行为不自觉,部门监管不严格,如周边村里百姓随意开垦滩涂种地,随意挖池塘养鱼,随意刨土坑建坟。
  总之,紧张的人地关系、恶化的生态环境,也使得周边村庄产生种地、养殖、征地、拆迁等民生问题。村民与村民之间、村民与政府之间矛盾重重,积怨颇深。其根源是,长期以来,从政府到企业再到村里群众对湿地的功能和重要性都认识不足,目光短浅,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拥湖不惜湖”,以至于本该发挥重要作用的漳泽湖湿地变得“水污”“湿退”。

二、漳泽湖湿地生态保护与开发的对策思考

  (一)吸取“天人合一”的朴素生态智慧,进行高境界认知。古人认为“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主张“仁民爱物”“不违农时、斧斤以时入山林”等理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是吸收了这些朴素的生态智慧,强调“要在全党全社会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审美观和生态价值观”。各级领导干部在政治历练中,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不仅要建设人类家园,还要呵护动植物生命;绝不能过度开发,以至于出现“人进鸟飞”、“城进湿退”的结果。会运用辩证法观点,做决策才能统筹全局、协调各方;懂得马克思唯物史观,才能读懂“人民”二字的分量。尊重自然,敬畏自然,多些悲悯情怀,地方发展才能少走弯路。
  (二)立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要求,进行高站位决策。深刻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涵要义、科学体系,立足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的“一群两区三圈”的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提高漳泽湖生态保护与开发的政治站位。把漳泽湖开发与保护和浊漳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纳入我省“两山七河一流域”及“五湖”生态修复治理的总体布局,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在决策过程中,要按照“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原则,反复论证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可行性,做到“宁留空白,不留遗憾”。有了高站位决策,才能使漳泽湖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纳入全流域、全方位综合治理的规划,进一步促进习近平“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在三晋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三)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进行高起点规划。万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任何领域的开发利用,都必须规划先行。在漳泽湖湿地保护与开发的规划中要统筹兼顾城市建设、文化展示、市民休闲、体育竞技等各方面的需求和保护湿地生态的原生性和完整性,使前者与后者实现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2018年,随着城市“一城四区”规划得到批复,长治市调整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决定长治未来要“拥湖”发展,大力推进滨湖区建设。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环漳泽湖外扩1公里,确定126平方公里实施“一心、两环、五片、六园”规划。其中,“一心”便是指将漳泽湖湿地作为未来城市发展的生态绿心。
  (四)遵循生态修复、景观塑造、文化展示总目标,进行高标准建设。没规划的项目无章可循,不落地的规划是空中楼阁。扎扎实实做项目,规划才能算落地。过去十几年,长治市委、市政府严格遵照习近平生态文明理念,坚持漳泽湖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系统治理;控源截污、生态修复协调推进;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文化“五水”共治,最终推动了浊漳河南源全流域以及水库周边湿地综合治理。如,由石头、花草、水渠、草地等元素组成的下沉式雨水花园,不仅在视觉上看起来很美,并且在下雨时可以吸水、渗水、最大限度蓄水、净水,减少初期雨水对河湖的污染,在降雨结束后还能够不断向周边渗水以补充地下水,这种雨水利用方式正是建设海绵城市的重要手段。再如,24座景观桥的桥梁上雕刻的图案融入了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尝百草等上古神话故事,体现了长治独特的地域文化。(作者:中共长治市委党校 孙翔)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1-13期

  • 第2021-11-12期

  • 第2021-11-11期

  • 第2021-11-10期

  • 第2021-11-09期

  • 第2021-11-08期

  • 第2021-11-07期

  • 第2021-11-06期

  • 第2021-11-05期

  • 第2021-11-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