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版: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耿建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   2004年,当山西即将迎来煤炭“黄金十年”曙光时,时任山西经济日报社评论部主任的耿建萍将笔锋聚焦历史纵深,其报道的《晋商:为何走得那么遥远》,如同一块投入湖面的石头,在资源狂潮中荡开思想的涟漪。
      “当时全省经济总量在全国排名下滑,人们困惑:为什么我们煤炭资源丰富,却更穷了?”耿建萍回忆道,“彼时我省从北到南的省道全是煤灰,污染触目惊心。历史吊诡处在于晋商赤手空拳走西口,靠贸易纵横欧亚,可当我们坐拥煤炭资源后,反而陷入了‘资源诅咒’。”
      带着这份尖锐对比,她叩开山西大学晋商研究所博导刘建生的门。“采访前我做了大量功课,当时社会上有许多专业人士也在关注这个课题。刘教授告诉我,晋商能走远,靠的不是资源,而是敢把福建茶叶打包卖到欧洲的商业胆识。”耿建萍告诉记者,在学者书斋里,她捕捉到晋商精神的三大支柱:开放意识、制度创新与诚信根基。
      耿建萍表示:“徽商留下教育,浙商传承丝绸,晋商仅留下封闭的大院——这本身就是一种局限。”但是报道并未止步于怀旧,在她看来,那些城堡般的建筑象征着晋商骨子里的保守,“他们在外面闯荡事业,回家却要筑起高墙。”这种批判性思考,源自她对晋商衰落的冷峻剖析:票号未能发展成为现代银行,制度创新停滞使其被时代抛弃。
      《晋商:为何走得那么遥远》报道的出炉,植根于《山西经济日报》独特的土壤。“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这是我在报社最真切的体验。”耿建萍感慨道。报社创办《经济新视点》专栏时,她还是个“记录者”,不仅与专家学者形不成观点与观点间的碰撞,还常常因理解上的偏差引起许多误解。
      “记得有一次采访一位学者,采访结束后,他专门买了一套曼昆的《经济学原理》送给我。”耿建萍说,这份礼物点燃她学习经济学的热情。随后,她购买了大量经济学方面的书,开始系统地学习现代经济学原理。在此后的采访中,她既能正确地理解专家和学者的观点,还能与之形成观点间的碰撞,后来更孕育出《女人眼中的经济学》《前沿论坛》等专著。
      2011年离开报社后,耿建萍相继担任山西省新闻工作者协会《新闻采编》总编辑、山西省出版物质量检查鉴定中心(山西省版权保护中心、山西省艺术基金管理中心)工会主席。回想起在报社度过的26年职业生涯,她依然难以忘怀,并将报社深情地比作“思想熔炉”:在《经济新视点》中,她以独特的新闻视角,用发展的目光剖析我省的现实问题,探讨山西的发展之路,为兴晋富民建言献策;在《经济学茶座》中,她以成本收益理论解读婚姻关系,甚至论证“相貌出众者收入高5%”的有趣经济学。正是这种跨界思维,让她对晋商的研究跳出了历史考据的窠臼。
      在《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这位用笔丈量山西经济脉络的老记者深情寄语:“愿报社永葆青春,在新时代继续追问真问题!”

    本报记者王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