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经济日报社,产业经济新闻部主任王龙飞是目前在岗人员中,社龄最长之一的“老经济报人”。他用30余年的新闻生涯,将专业精神镌刻进这份报纸的“行距”里,成为激励年轻一代奋勇前行的一个标杆。
2005年1月7日、8日、9日,《山西经济日报》连续3天在头版刊发了由王龙飞采写的《退耕还林与农民零距离接触》系列报道——《农民笑了》《农村活了》《农业绿了》。这三篇报道以三幕生动的时代切片,勾勒出退耕还林工程在三晋大地结出的丰硕成果。
提起当年这组反响强烈的报道,令王龙飞回忆起当年那段深入基层的采访经历:“2004年12月,我与省林业厅一行人,驱车奔波了10天时间,走访了临汾市的大宁、隰县、永和,离石市的石楼以及晋中市的灵石、榆次等县、区,所见所闻,使我深深感到,退耕还林的确是增加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它有效地解决了林粮矛盾、林牧矛盾,找到了调动农民与林业部门积极性的结合点。”
穿行在吕梁山的沟壑间,王龙飞见证了政策落地的艰辛与成就。基层林业站技术员手把手教农民科学植树,乡村干部逐户协调林地管护责任,农户从最初的观望抵触到主动参与,点滴细节汇聚成推动绿色变革的磅礴力量。当记者将这些故事转化成文字后,《农民笑了》里的增收喜悦、《农村活了》中的产业新生、《农业绿了》中的生态蝶变跃然纸上,为读者生动描绘出退耕还林工程改变乡村命运的秀美画卷。
回想当年,采访中一个个鲜活的身影依然历历在目。
泥土的气息,带来的是最鲜活的素材。在基层采访中,王龙飞亲眼目睹了曾经贫瘠的坡耕地披上绿装,亲耳听到农民们对政策发自内心的称赞,亲身感受到了乡村因退耕还林而焕发出的勃勃生机。这些源自一线的真实见闻,摒弃了空洞的口号和生硬的表述,凝聚为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组组详实的数据、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读者透过文字,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新绿,听到了农民欢快的笑声,触摸到了农村发展的强劲脉搏。
这组报道的诞生,不仅是对政策成效的生动诠释,更是王龙飞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坚守一线采访的初心见证。它印证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的新闻真谛,也让《山西经济日报》的笔触始终与时代发展同频、与基层脉搏共振。
在吕梁山的采访过程中,王龙飞不仅记录了退耕还林的显著成效,也关注到工程推进中的困难与挑战:部分农户对政策仍存疑虑,林木管护技术亟待提升,后续产业发展尚需加强……这些真实情况的发现与思考,切实发挥了新闻媒体的监督与建言作用,为政策的优化完善提供了来自基层的视角。
当新闻工作者真正扎根基层,用双脚丈量土地,让鞋底沾满泥土,才能触摸到最真实的时代脉搏,书写出有温度、有深度报道。王龙飞表示,40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经济报人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闻无捷径、唯有下苦功”的职业信条,才会有新一代经济报人前赴后继地在经济专业深度报道的道路上笃定前行。
本报记者王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