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崔晓农:与山西经济共脉动的新闻人生

  •   在《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记者约见了山西经济日报社原首席记者崔晓农。历经30余年新闻生涯后,她的眼中依然闪烁着对新闻事业的炽热与执着,言语间满是深情的追忆。
      我们的访谈从2009年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比较严重的时期,她采写的《信贷资金:有多少流向中小企业?》这篇重头报道展开。
      提及采写这篇聚焦中小企业融资困境的稿件,崔晓农仍带着一丝震撼:“当时一组数据让我大吃一惊——前三季度全省各项贷款余额增长28.31%,而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占比不足1.21%。在金融危机沿着产业链已经严重影响到山西企业的节点,这个反差强烈的数字,正是解开‘大企业资金宽松、中小企业融资难’难题的关键。”
      为深入剖析信贷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她采用“数据溯源+现场蹲点+多方印证”的方法探寻真相。在山西水塔老陈醋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副总经理直言:“企业信用度高、现金流稳,银行抢着合作。”而在阳城建筑陶瓷工业园区,管委会主任则拿出3个企业的贷款申请被拒记录无奈地说道:“银行融资要求中小企业有担保,他们只能互保,风险高批不下来。”为了解银行风控逻辑,崔晓农甚至化身企业财务人员跟访银行客户经理,全程记录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情形。
      这篇报道一经刊发,立刻激起千层浪,一时间,“信贷资金去哪儿了”成为省内多家金融机构、媒体讨论的主题。“16年过去了,在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的大背景下,伴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各类群体融资已经能够做到‘秒达’,理念、技术、服务态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崔晓农感慨万千。
      时光回溯到1992年底,骑着二八自行车从山西大学出发到旱西关菜市场采访的崔晓农,根本想不到那次实地采访的入职考试,不仅推开了她新闻职业生涯的大门,更将她的命运与山西经济日报社紧紧相连。
      在报社工作期间,崔晓农始终深耕财经新闻领域:入职不久便创办了省内媒体第一个《证券周刊》,参与报道了山西第一只股票的发行,成为山西最早的股民之一;肉价的涨跌、金价的起伏、房价的升降、理财产品的投资收益与盈亏、利率的调整、邮币市场的波动,乃至一个行业的蛛丝马迹,都是她下笔的出发点。
      “当我用一篇篇文章为报纸筑牢财经领域根基时,报社也将我的职业理想锤炼成了媒体品牌的坚实筋骨。”回顾30多年的新闻生涯,崔晓农满是感慨:“我有幸赶上中国改革开放高速发展的45年,有幸进入山西经济日报社,有幸以记者之名参加、见证、记录,做时代的在场者。”
      崔晓农坦言:“稿件,既是丈量时代的标尺,也是职业生涯向上攀登的阶梯,更是《山西经济日报》40年发展历程中的点滴印记。”

    本报记者李若男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