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齐泽萍:以深刻笔触记录县域经济时代风云

  •   在县域经济的广袤天地中,好记者不仅是观察者,更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与见证者。他们以敏锐的洞察力、扎实的调研和生动的笔触,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鲜活故事、创新实践呈现在大众面前。
      2012年8月26日,《山西经济日报》头版刊发的由原首席记者齐泽萍采写的《长子:新“精卫”的气魄与胆识》正是如此。
      “2012年的长子县,塔吊林立的工地与轰鸣的机器声,让我瞬间感受到转型的炽热温度。”齐泽萍回忆起当年的采访,仍记忆犹新。
      彼时,“再造一个新山西”的目标激荡三晋大地,而长子县以124个总投资超700亿元的项目为支点,在传统农业县的底色上,勾勒出经济突围的壮阔蓝图。从煤炭物流园区的奠基尘土,到生物医药项目的精密设备,齐泽萍穿梭于项目一线,见证着“精卫填海”的古老精神如何转化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当代实践。
      在县域经济这片广袤天地中,每个县都是独一无二的“解题者”。长子县的突围之道,藏在招商引资的“候鸟效应”里——县领导带队奔赴全国叩门招商,用“无窗式服务”为企业扫清障碍;也藏在“四化共振”的战略布局中——从工业新型化到城乡生态化,124个项目如同齿轮精密咬合,驱动产业转型与民生改善同频共振。
      长子县曾面临传统产业转型压力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资源禀赋有限等诸多挑战,如同精卫面对浩瀚沧海般艰巨。然而,长子没有退缩,而是积极探索破局之道。
      2012年,面对周边县区的激烈竞争,这个并不富裕的农业大县,以“项目引擎”破局。当《长子:新“精卫”的气魄与胆识》登上报纸头条,那些关于坚持、创新与突破的故事,不仅为长子县凝聚了发展共识,更成为无数县域寻求破局路径的“他山之石”。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毛细血管’,而记者的使命,就是让这些脉络里奔涌的活力被看见。”齐泽萍的感悟,道出了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从地下20亿吨煤田到地上万顷良田,从‘精卫填海’的古老传说到‘冲刺百强’的现代宣言,长子县以项目为笔,在县域经济赛道上书写逆袭篇章。”齐泽萍说,“此次采访,让我对县域经济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长子县的实践证明,只要找准定位、敢于创新、真抓实干,即使是基础薄弱的农业县,也能在县域经济发展的赛道上跑出加速度。作为记者,我有幸记录下这些奋斗的瞬间,也期待我省更多的县市在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书写出更加精彩的篇章。”
      1989年投身新闻事业的齐泽萍,始终聚焦产业变革与民生经济,以敏锐洞察力捕捉经济脉络,采写了大量深度报道。回望这场跨越10年的新闻实践,齐泽萍手中的笔早已超越记录本身,化作连接基层与时代的桥梁。

    本报记者王佳丽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