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郭兆平:以创新思维开启“新闻+”变革

  •   “要么改革求生,要么坐以待毙。”2010年初,移动互联网初露锋芒,传统纸媒迎来产业寒冬,在山西经济日报社领导班子会议上,刚上任社长不足两个月的郭兆平斩钉截铁地说。
      她敏锐洞悉纸媒危机根源:线性“平板化”传播逻辑濒临失效,亟需构建起“新闻+”立体传播架构。改革突破口选在报社延续多年的“年度十大经济新闻评选”活动上。
      郭兆平率社委会成员多轮研判、筹谋,最终将评选活动战略重组为“2010年山西十大经济新闻系列评选”,新增“山西转型跨越新锐企业”“入晋企业优势品牌”两大奖项。评选对象首次由新闻文本延伸至经济发展主体——企业,报社“自选动作”跃迁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枢纽平台。
      资源困局倒逼创新。郭兆平带领团队主动出击,引入“冠名企业”,让市场化血液注入传统项目;首次与省经信委、省工商联、省科技厅、省工商局、省统计局及省社科院、省统计协会等单位深度携手,搭建起政企学媒联合的权威评选体系。
      变革在报社内部激荡起一场全员跨界学习风暴。时任时政部主任郑亦工接到剪辑颁奖视频任务时的错愕,成为这场深度转型的生动注脚。“困难一个接着一个,我们没有退路。”郑亦工在活动总结体会中写出了文字记者向全媒体从业者蜕变的艰难。与此同时,编辑们走出版面方寸,化身策展人员,活跃在颁奖仪式现场。
      这是一场举报社全力、成非常之事的破冰之战,也是从思想理念、传播媒介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的全方位变革。变革成效卓著:不仅创下超百万元营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更构建起以新闻生产为基础、以用户关系为核心、以受众需求为指向的“新闻+”运营范式。
      15年后的2025年7月,郭兆平有了更深的感悟:“‘新闻+’是基于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优势的融合型扩展。‘新闻’是基石,是对专业主义的坚守;‘+’则是对用户需求的精准回应,是资源的整合重构,是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是媒体品牌生命力的延展。”
      这一模式的生命力在于其动态生长、持续赋能。2012年,“十大经济新闻系列评选”“+”入投资环境创优县区评选;2013年,“+”设经济研究院,“+”入微直播与新闻会客厅;2014年,“+”推转型发展新锐人物评选。每一次“+”,都精准扣合山西经济发展脉动,将媒体服务深植于实体经济土壤。2013年,山西经济日报社被中国报业协会授予“中国报业经营管理先进单位”称号,“新闻+”模式获国家级行业权威高度肯定。
      郭兆平掌舵山西经济日报社的12年间,“新闻+”如同强韧的生命线,牵引报社逆流而上,实现了发行量与经营创收连年双增长。她主导策划的多次跨部门、跨区域、跨年度全媒体战役性报道屡获殊荣,个人先后获评山西省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报业重大主题宣传年度贡献人物、首批“三晋英才”等。
      回望在山西经济日报社的十二载,郭兆平将其定义为“激情岁月,不负韶华”。她以“春华秋实、行稳致远”寄语报社未来——这既是对深耕者终获硕果的笃信,也是对媒体在变革浪潮中持守本源、稳健前行的深切期许。

    本报记者李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