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当记者见到本报阳泉记者站站长郭强时,他正研究着一把紫砂小壶,眼神十分专注。
他对身旁的好友感慨,语气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惋惜:“世人提起平定,总道‘砂锅亮晶晶’,可多少人还记得,几百年前,咱们平定的紫砂也曾名重天下,与宜兴分庭抗礼,是响当当的‘南宜兴、北平定’啊!”
那声轻叹,仿佛揉进了紫砂土里沉积的岁月。
2017年8月,首届“南宜兴、北平定”平定紫砂产业发展论坛召开之后,郭强带着从平定砂器的文化基因中探寻平定转型之路的思索,一头扎进平定紫砂尘封的历史脉络中。
翻阅泛黄的县志、走访年迈的老艺人、踏勘荒废的古窑址……多少个日夜的探寻与思考,最终在2018年5月凝结成《“北平定”能否重振“紫砂梦”》这篇千字文,向世人清晰勾勒出这块古老土地上紫砂产业重燃星火的最初蓝图,字里行间透着对产业复兴的深切期盼。
“历史开了个不小的玩笑。”郭强声音不高,却有着沉甸甸的分量,“市场变迁、传承断裂,几十年的空白,让曾与宜兴紫砂齐名的‘北平定’,生生错过了成为‘中国砂都’的黄金机遇。”
随着他的讲述,一段他与平定紫砂难解难分的“情缘”徐徐展开。
为了追寻那失落荣光的证据,他几乎着了魔——案头堆积如山的古籍资料、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采访记录、电话里反复的求证询问。好友们见他如此投入,半是调侃半是心疼地说他“中了紫砂的毒”。对此,郭强只是报以憨厚一笑。
《“北平定”能否重振“紫砂梦”》文章一出,迅速得到省工艺美术协会、宜兴陶瓷行业协会、宜兴紫砂行业协会、全国工商联民间文物艺术品商会紫砂文化研究会等单位的认可,多位宜兴紫砂大师成了他的朋友。在阳泉市,当地宣传部门将此文收入档案,平定县有关部门和更多的平定人,因为这篇文章提升了对平定紫砂这个宝贝的认识,也看清了平定紫砂在未来平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性。
“记者,既要做冷静的旁观者,更要做深情的经历者。”在报社工作的这些年,对郭强而言不仅是一段职业经历,更是一次全方位的成长,“新闻工作锤炼了我的信息搜集与分析能力——无论是深入访谈,还是实地调研,都让我学会如何高效获取信息,并严谨地核实其真实性与来源。这种能力不仅让我在新闻报道中更加游刃有余,也让我在生活中能够更理性地判断和决策。”
正是这份对职业的深刻理解与热爱,让郭强始终保持着前行的动力。
在《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这一重要时刻,郭强坚定地展望道:“我将继续守好阵地,扎实践行‘四力’,发挥党报优势,传播好阳泉声音,持续扩大《山西经济日报》在阳泉的影响力,努力把党的声音传递到每一个人。”
本报实习记者宋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