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特刊

陈刘锋:在时代答卷上刻下永不褪色的注脚

  •   2021年寒冬,正值山西省第十二次党代会闭幕,会上提出的“一群两区三圈”区域新布局,让侯马市委、市政府找准发展思路,随即部署了打造晋南区域中心城市的战略。
      “我们嗅到了时代命题与基层实践的共振。”时任山西经济日报社副社长陈刘锋回忆道。在报社选题会上,他拍板以“旱码头兴衰史”为切口,解剖县域经济转型的深层逻辑。这既是侯马之问,更是资源型省份发力破局的缩影。
      报道小组践行着报社传承已久的“驻村式采访”传统,在与扎根侯马40年的侯马市浙江商会会长林德标长谈中了解到当地“26万人口中浙商超3000人”的数据时,陈刘锋敏锐地捕捉到“1%现象”背后的营商环境密码。随即他带队蹲点侯马市新田路地下商城建设现场,记录浙商连福东“打造地下商城样本”的雄心从蓝图变为混凝土的全程。为呈现产业“含新量”,报道小组在正大制管车间守候3天,见证国内首台F300大方矩机组投产时刻。
      这种“脚底板下出新闻”的作风,源自他在《山西经济日报》多年淬炼的职业基因。
      陈刘锋说:“面对典型报道易陷成就罗列的窠臼,报道以‘问题意识’开篇,引用老工人‘侯马发展慢了!’的慨叹,用危机感强化转型叙事的张力,创造性地将市级‘1236规划’与省级‘六个领域三个体系’高质量发展矩阵对接,以‘古今对话’铸魂,挖掘‘晋国古都’与‘现代旱码头’的精神共鸣。”
      这篇报道的采写过程成为报社人才培育模式的生动注脚,老中青接力,平台赋能。老将掌舵、中坚攻坚、新锐破壁,这种梯队化作战模式,正是报社多年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新闻工匠孵化器”。
      当老报人将泛黄的采访笔记交给新人时,传递的不仅是调查方法,更是脚沾泥土、眼透本质的职业基因。
      “一篇报道能成为城市招商手册的slogan,是记者的荣誉。”陈刘锋抚摸着2021年刊发《昔日“旱码头”的新自信从哪来?》的报纸,眼中闪着光……
      3年后,当中欧班列满载山西铁矿粉与哈萨克斯坦大麦往返侯马;当“洋货码头”的玻璃幕墙反射出晋国纹饰;当侯马“公园城市”的沙盘变成“十园一区”的实景,新闻人的笔早已化作城市发展的“刻刀”,在时代答卷上刻下永不褪色的注脚。
      如今陈刘锋担任山西市场导报社社长,在《山西经济日报》创刊40周年之际,他衷心祝福:“愿报社接力者永葆‘老笔杆’的赤子情怀,熔铸‘新屏幕’的传播智慧,让每一篇报道既有深耕本土的泥土芬芳,更具观照时代的思想锋芒,继续作山西高质量发展的瞭望者、记录者、奋进者!”

    本报记者欧志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7-14期

    • 第2025-07-13期

    • 第2025-07-12期

    • 第2025-07-11期

    • 第2025-07-10期

    • 第2025-07-09期

    • 第2025-07-08期

    • 第2025-07-07期

    • 第2025-07-06期

    • 第2025-07-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