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文苑

母亲的家风

刘东霞

  •   母亲今年76岁,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身体健朗。母亲一辈子勤恳劳作,善良助人,勤俭节约,她的一言一行,对我们姐弟仨及后代影响很大。
      母亲重教。母亲读小学和初中时,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初中毕业考进了长治农校,后来由于家庭原因肄业回家,这成了母亲一辈子的遗憾。在那个年代,母亲算是个文化人,母亲重视子女教育,特别渴望孩子们能读书,有知识、有文化,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1978年全国教育体制改革,我村撤销初中,我读初中得到三里远的外村。教师职业的父亲建议我去考陵川县的重点初中班,母亲全力支持。结果我考上了,要去离家50里远的陵川县附城公社读初中,母亲十分高兴。考虑到外地读书的艰苦,母亲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实践证明初中到陵川读书是我人生最关键的一步,正是在重点初中班里我学了英语,才考上了晋城一中,然后考上了大学,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了理想的工作,有了现在幸福的生活。
      后来我的大弟也考上了大学,正是母亲的关爱和支持,成了我们努力学习的动力。母亲勤快,小时候在农村住,经常天刚亮我醒来,就听到院子里“刷刷”扫地的声音。拉开窗帘,透过玻璃窗户,我看到母亲头系一块方巾,双手持大大的扫帚,正在哈着腰扫院子。院里已经被她扫干净了一大半儿,那不紧不慢有节奏的扫地声像一支和谐优美的晨曲,告诉家人新的一天已经开始。母亲扫完院子,还要扫大门外的一截土路,我曾对母亲说:“大门外的路大家都走,又不是咱一家的,你扫它干嘛?”母亲笑哈哈地说:“与人方便,与己方便,扫几下又不费多少事!”这件事我一直记在心上,“与人方便,与已方便”成了我人生的座右铭,我也常常尽力帮助别人。
      现在母亲到了城里生活,住单元楼房,隔三差五拖楼道,从住的三楼拖到一楼单元门外。母亲说,拖一层楼是拖,拖三层楼也是拖,多劳动还能锻炼身体,再则楼道里干净,自己走得也舒坦,这正是母亲的风格,几十年了不曾改变。
      母亲与小弟住在一起。小弟家里有四口人,加上母亲一共五口,母亲每天一日三餐给五口人做饭。小弟和弟媳妇上班,两个孩子上学,买菜、做饭、洗衣
      服、收拾家,这些活儿基本都是母亲一个人干。母亲常说:“早起三光,晚起三慌”,母亲早早起床做饭,从没耽误过大人上班、孩子上学。母亲早起,星期天也从不例外,影响着两个孙子星期天从不睡懒觉,总是早早起床读书。
      母亲热情。我家大门外20米远的坡上,有一盘石碾,在没有实现机械化的年代,村民用石碾磨米磨面。母亲看到人家磨米磨面辛苦,就总邀请来我家喝口水,有时母亲甚至给他们送水喝。常常有人丢三落四,不是忘记带笤帚就是忘记带筛箩,不管谁向母亲借工具,母亲都没拒绝过。父亲开玩笑说,咱家的筛箩自家一年用不得几次,都是别人借用坏的。
      上世纪70年代,村里有缝纫机的人家不多,我家有一台缝纫机。母亲天资聪慧,心灵手巧,看着裁剪书自学会了裁剪衣服,技术越来越好,成了村里有名的裁缝。母亲裁、剪、缝衣服样样拿得起,做得又快又好,衣服合适,样式新颖,针脚匀,边角缝合得整齐光滑。村民们谁要母亲做衣服,母亲都答应,我家缝纫机旁边的小柜子上面就放着些衣服布料,花花绿绿的布料从没间断过。夏天单衣、春秋夹衣,冬天棉衣,村里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都穿过母亲给做的衣服。母亲无偿给大家做衣服,从来没提过任何要求。
      母亲善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村里常见讨饭的。记忆中一个寒冬,外面刮着大风,寒冷刺骨,早晨我放学了正坐在炕火边吃饭,一个老婆婆讨饭到我家。母亲忙把老人拉到炕火边,让她暖和身子,又把煨在火炉边给父亲留的饭让老人吃了。临走时,母亲将自己的棉袄也送给老人,又给老人两个熟红薯让她带上。
      住在我家坡上的邻居修缮房屋,母亲就让邻居女主人与两个女儿住我家两个月,吃住都在我家,母亲待母女仨像自家人一样。过后邻居过意不去,给了母亲一块涤纶布料,让母亲做一件衣服,母亲说什么也不要。
      母亲节俭。母亲出生于穷苦家庭,兄弟姊妹八个。母亲吃糠咽菜长大,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三能穿的话接着穿……补丁叠补丁,直到不能再补为止。节俭意识从小就在母亲心里扎下了根,母亲深深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道理,不浪费一粒米,甚至一个布头。夏天收了麦子,麦子运回场,母亲在麦地里检查再三,将漏掉的麦穗捡得干干净净。不论是夏粮还是秋粮,在场上打下粮食,粮食装进袋子,母亲都要蹲下身把袋子外面的粮食捡得一粒不剩,像绿豆、高粱、小麦那样的粮食颗粒小,不好捡,母亲也要想办法一粒粒捡起,装进袋子里。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母亲吃穿不愁,我还时不时给母亲零花钱,但母亲节俭的习惯却从来没有改变过,母亲不乱花一分钱,每分钱都花在必用的地方。
      我们姐弟生活中的点滴行为,都受母亲的影响,包括我们的下一代,他们的言行举止也有母亲的影子。家风是一种传统,家风是一种风格,家风是一种习惯,母亲的家风如绵绵春雨,润物无声,给我们这些后辈提供养分,让我们把每一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阳光。

      (作者单位:晋城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1-30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