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难见到绿皮火车了。绿皮火车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盛行,但当时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却是拥挤。
第一次坐火车,也就是坐绿皮火车,是一九八四年秋天,爸爸送我到大学报到。我们在离家最近的一个小火车站上车,挤进车,车厢里不像我想象的那样,有宽宽的过道、舒适的座位、高高的空间,而是拥挤、肮脏、逼仄。过道里、座位上全是人,火车里空间确实比汽车大,人在里面可以走动,但人挨人,人挤人,移步都困难,更遑论走动了!一层又一层人墙把车厢里塞得密不透风。没有座位,我和爸爸足足站了十三个小时,才达终点站太原站。车厢里闹哄哄,乱嚷嚷,小孩哭大人叫,喝水声,吃饭声,甚至鸡鸭的叫声,不啻于一个闹市,“文明”二字在这里消失殆尽。一次我在车厢里,一只母鸡从一名乘客的篮子里飞出来,在车厢里拍着翅膀乱撞,扑腾起的灰尘、鸡毛在空中飞舞飘荡,满车厢里的人叫着、笑着、喊着、骂着捉鸡,那场面别提多滑稽了。
寒来暑往,大学四年,从起点站太原坐火车回家,可提前买上座位票,半途上下车人员流动,上车人总比下车人多,车厢里仍是挤。而每次从家到太原,就没那么幸运了,由于我乘车的那个小火车站是途经的一个小站点,从没有过空座位,哪次到车上都人满为患。那时外出打工人员好像特别多,从行李装束上看,绝大部分旅客是打工者。行李架上放着蛇皮袋装着的被子卷,又旧又脏的黄提包里,大概装着衣服和日用品,他们胡子拉碴,或坐或站或蹲在火车上,一路摇摇晃晃,从南到北,从北到南,为了生活,辛苦奔波。
大三寒假结束时,我一个人提着两个包早早就到了小火车站。在火车站遇上我初中一个同学。他也在太原上学,和我坐同一趟火车。火车晚点了三个小时,车到站时车门打开一条缝儿,里面的人挤下车,车门就迅速关闭。车辆已经超载了。外面的人纷纷跑到各个窗户下,找开着的窗户就往里面扒。同学帮我拿着大提包跑去找窗户,我扒进车厢里找不到同学,乘客密密匝匝,一晚上无处迈步。我俩在不同的车厢里,不知道对方在哪儿。我到第二天才去他们学校取回我的提包。参加工作后,我去太原出差大多是坐班车,偶尔遇到冬天下大雪,班车停发,就只好坐火车。那绿皮火车里仍然拥挤,“咣当咣当咣当”,火车在铁轨上发出沉闷的响声,似乎不堪重负而连连叹息。上世纪90年代中期,有了晋城到太原的一级公路,后来又修了高速公路,乘坐绿皮火车的人渐渐少了,我想绿皮火车里再不会像以前那么拥挤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出行需求也相应提高,绿皮火车终要被淘汰。现在,高铁四通八达,动车又快又稳,安全性、舒适性和绿皮火车相比,可以说是天壤之别。但绿皮火车作为上世纪重要的长途交通工具,留给许多人的记忆依然是深刻难忘的。
(作者单位:晋城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