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端午节还有半月,城市的街上就到处飘荡着粽味,超市里,粽子也摆上了食品区的显眼位置,水果粽、红枣粽、豆沙粽、肉粽、香菇粽、八宝粽等等,十几种味道,甜的、咸的,应有尽有,我是那么想吃黍米做的粽子,逛了五六家大超市都是江米做的,居然找不到一家黍米粽。
黍米粽,它的芯儿金黄灿灿,有土地的味道、乡村的味道、桑树的味道,更有妈妈的味道,吃到嘴里又黏又香又软,这才是地地道道的农家味啊!
儿时的乡村,一年里难得有几个大节气,端午节,农村人过得特别隆重。它像一枚石子投入池水中激起的涟漪,搅乱了农家人安宁、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又像菜肴中加入的一剂调料,使之味道鲜美,口齿留香。
眼看端午节一天天来到,“粽子”两字就像一粒粒硬朗朗的豌豆,在农家人的口里活蹦乱跳起来,妇女们每日念叨,开始做准备工作,忙碌并快乐着。
粽叶。粽叶是用苇叶做的,苇是水边的植物,宜生长在灌溉沟渠旁、河堤沼泽地,我老家是旱地,吃水都得去三
里远的外村挑,哪有苇地呢?因此,每年端午节的前一个月,妈妈就与几个妇女约定一起去距村20里远的河塘地打苇叶。苇叶就是端午节前十天左右长的质量最好,叶宽大,又嫩又韧性好。七八个妇女清晨早早起来在家吃点饭就出发,步行去,步行回,饿着肚子半下午才能到家。妈妈脸上和手背上有苇叶划破的一道道血痕,进门后第一件事就是先喝一碗凉开水解渴。当天,妈要把粽叶分成几小把,每小把一二十个粽叶,整理成一顺儿,一弯二捆起来挂到院墙上晾。新鲜粽叶是不能摞在一起保存的,否则一晚上就捂黄了。那几天,满院都是淡淡的粽叶清香味。粽叶用时,用水煮软即可。
绑绳。桑条皮是捆绑粽子的好材料。它结实,不缩水,而且煮出的粽子还有丝丝缕缕的桑叶味。桑条皮是在每年清明前后,修整桑树时剪下一些枝条,村民趁枝条还未干,将它的皮剥下来,桑皮拿回家晾起,以备端午捆粽子用。包粽子时,干桑条皮热水泡泡就软了,然后用手轻轻就捋下桑条皮外面的那层棕色的粗皮,里面的细皮白里透绿,剪成一般长短,宽的披成粗细基本一样的几缕,就可以作绳子用绑粽子了。那时候,村外好多桑树,路边、地头、山坡上,到处可见枝条修长的桑树,桑树枝繁叶茂时,就给一块块田地绣上了绿色的边儿。那时,村里养蚕的人也很多。
黍米。这是做粽子的主材料。自产自销,百分之百的绿色食品。户户种半亩或几分黍谷,腊月二十三碾成黍米做一顿小年的软饭用,然后就是放到来年的五月端午做粽子了。黍米金黄金黄,一粒粒晶莹剔透,熟黍米细润光滑,易咀嚼,尤其受老年人喜爱。
红枣。无枣不成粽,想想看吧,若一个粽子里面,只有一砣黄黄的黍米,而没有红枣的点缀,那是如何的干巴、枯燥和单调,就像菜里没放调料似的寡淡。红枣给粽子增加它特有的甜味,金黄里面一点红,不仅好看,而且红枣和黍米搭配吃,口感绝佳。
备料是端午节的前期工程,犹如盖房子,备料阶段最辛苦,也最繁琐,一件件、一样样都得考虑周全。虽然耗时长,也辛苦,但大人们,尤其妈妈们乐此不疲。
记忆中我们家总是端午节前一天晚上妈妈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包粽子。
妈妈早上起来就泡上黍米,抽空儿把晾晒着的粽叶和桑皮煮软。黍米须用凉水泡多半天,泡足,一粒粒胀起来,煮出的粽子才又黏又软,否则,硬巴巴的大大影响口感。红枣是包粽子用时才拿出来洗干净,妈总是放在别处,我们不容易找到的地方,她害怕放显眼地方的话,我们随手捏一颗吃,这样一颗一颗地吃,等包粽子时就所剩无几了。有一年,爸早早买回一斤红枣,我找到妈藏红枣的地方,零星星三颗、两颗偷吃完了,待到妈包粽子发现后,狠打了我一顿。
妈下午下工回来后,简简单单吃点饭,就着手包粽子。煮软的粽叶捞出来,用清水洗一遍,将一个个的梗剪掉,再把两个粽叶错开摞起来,最宽阔的地方卷折成漏斗状,为了不让黍米漏出来,在漏斗底部先放一个红枣,再放黍米。放一勺黍米再放一个红枣,一般一个粽子放两至三个红枣。中间要适当加粽叶,把粽叶大头插进漏斗外部,绕漏斗一圈,就加大了漏斗的容量。漏斗快满时,用粽叶盖住内馅,压实,多余的粽叶缠绕住粽身,再用桑皮绳绑紧,一个粽子就算包好了。
煤油灯一跳一闪,妈妈坐在灶台边包粽子的身影映在墙壁上,我静静地坐在旁边,看妈妈怎么包粽子。妈妈包出的粽子呈三角形状,一个个整整齐齐摆在米筛里,像列阵待命的士兵,雄赳赳气昂昂,随时准备出征。等全部粽子包完,妈像首长检阅士兵一样,一个个过一遍,粽叶梢头剪成长短一般齐,这样做是为了粽子好看。
端午节的早饭定是酸菜疙瘩汤配粽子,年年如此,好像只有这样搭配,才吃得爽口和舒服。粽子放糖才好吃,白糖或者红糖都得凭票购买,买不到糖就不放了。不放糖的粽子虽然不甜,有点寡,但也有清香味。
我家年年吃黍米粽,看到个别家的江米粽,我很羡慕,不知道那雪白雪白的江米粽是啥味道,心想一定好吃。我问妈为啥我家不能做江米粽?妈摸摸我的头说,那是有钱人家才吃得起的,我就盼望着什么时候我家能有钱,也吃上稀罕的江米粽呢?
端午节的早上或中午,家里有上学的孩子,孩子要去学校给老师送粽子,印象最深的是小学校里有两个住宿的女老师,一个30来岁,一个20来岁,学生小心翼翼地端着碗里的几只粽子,穿村而过,走到村最西头的学校,路上遇见人,那人或者视而不见,或者问一句,给老师送粽吗?好像规矩一样,大人小孩认为给老师送粽是一种礼节,没有谁大惊小怪,不送反而无礼了。到学校,老师道声谢谢,把粽子拾出来,把碗递给学生,一切做得自然而然,毫不扭捏。
端午节这天,邻里之间你来我往,互相赠送粽子,三五个或者七八个,尝尝别人家的粽味。同样食材做出的粽子,各家与各家的味道不一样。这也是村民促进交流和沟通,加强邻里关系最朴素的办法。
有娘家的小媳妇,尤其是新过门的媳妇,端午节还要去娘家送粽子。
粽子一天吃不完,为了保存,须得在煮粽的原汁原汤里一直泡着,这样可保存两至三天。这两三天里,每顿不离粽,或主食或辅食,直到粽子吃完,端午节好像才过完了,我们就盼望着来年的端午节快些到来。
老家的风俗,除端午节吃粽子外,还要给小孩子们戴五彩绳,俗称百百索儿。由五种颜色的彩线捻成的百百索儿,小孩子们戴在手腕、脚腕、脖颈上,到六月初六这一天才能取下来,系上一小块蒸的猪羊面食,扔到房顶,让飞鸟衔走。这个风俗由来已久,据说小孩带百百索儿可免受蚊虫伤害,可辟邪气。
一晃40多年过去了,我们祖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超市里卖的粽子五花八门,各种口味的都有,但是怎么也吃不出老家妈妈做的粽味。小时候的端午节成了念想,成了一种渗透在骨子里,剪不断、理还乱的缕缕乡思乡情。
(作者单位:晋城市交通运输事业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