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要闻

香包

李文晓

  又是一年端午节。
  早上出门,看见街上有不少卖香包的。有的推了个小车子,横架上挂满了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香包。有的肩头扛着个架子,香包挂在上面,随着人的行走,那些小玩意在头顶齐刷刷地摆动。小巷里面有固定的摊位,有在地上铺一块布,香包被整齐排列着。还有在街边的树木间连上一根绳子,把红红绿绿,形状各异的香包全都吊挂在上面。无论哪一种方式展示他们的商品,带给人们的都是赏心悦目的感觉。当你走近的时候,一种混合着草药的香味扑鼻而来。看哪,有红红桃心的,有绣了花花福袋的,有金灿灿元宝的,还有寿桃、苹果、辣椒等水果、蔬菜样的,更有小老虎、小白兔、小猪等动物形象的。人们在摊位前驻足观赏,精挑细选,又凑到鼻前嗅个不停,简直让人目不暇接,赞不绝口。
  香包,我们这里也叫香草包,里面包的都是些有香味的花花草草,捣成细碎的粉末,如薰衣草、七里香、艾叶等。还有朱砂、雄黄、海马那些镇邪避怪的东西。香包里的材料要纯正,香包的手工更要精细。我曾见过奶奶戴着老花镜,扯着长长的丝线,香包被缝出极细密的针脚。奶奶告诉我,别看香包小,针线活做的不好,就不是好香包。要依据香包的大小、形状,采用不同的针法,如包边缝、平针缝、回针缝、藏针缝、缩针缝、疏针缝、压针缝等等。她说起来头头是道,我却一脸蒙。又说,有时是单一针法缝制,有时就要多种针法共用。唯有如此,才能做出好看、耐用的香包。
  追溯香包的历史,应该是我国劳动妇女创造的一种民间刺绣工艺,也是农耕文化的产物。如今,已是跨越千年而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遗产。
  说到端午节挂香包的习俗,自然会提到一个历史人物,就是屈原。汉光武年间,有个人,做了个梦,梦见屈原托梦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被江中蛟龙偷走了,以后可以用艾叶包住,五色线捆好,蛟龙最害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用艾叶包粽子,并缠上五色丝线投入江中。世代相传,逐渐演变为端午节食品及五色丝线缠粽子的民风民俗。到后来,人们又用五色彩线绣各种各样的香包。
  在我国许多地方,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这天,大人小孩都佩戴五颜六色、形状不同的香包,人们认为香包是吉祥之物,有灵气,护身体,保平安,因此,广泛受到人们的喜爱。
  如今,随着现代工艺水平的提高,香包的品种越来越多,所包裹的材料也越来越丰富。香包里有丁香、山艾、细辛、甘松、白芷等中药成分,再用彩绸扎绣而成。下边还垂上红、黄、绿、青、蓝、紫各种线穗,再穿上银珠光片之类,看上去珠光宝气,诱人喜爱。还被人取了好听而有趣的名字:“八仙过海”、“鱼儿戏莲”、“老鼠啃葡萄”、“狮子滚绣球”、“金猴献桃”、“虎踏五毒”等,成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
  现代人讲究生活情调,香包不仅是家庭和人体除臭之用,更有人把它作为养生的方法。按照中医的“衣冠疗法”,民间曾有“戴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之说。通过佩戴香包,利用中草药的挥发性气味,芳香开窍,化浊驱虫,也是一种预防蚊虫叮咬的方法。
  小小的香包,承载着千年的端午习俗与中华智慧。它是驱邪避瘟的吉祥符,更是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在时代浪潮中,我们精心缝制香包,不仅是守护传统技艺,更是让端午文化的芬芳,在一针一线间代代流淌,让这份独特的东方浪漫,永远绽放在岁月长河之中。

  (作者单位:平陆县交通运输局)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5-05-22期

  • 第2025-05-15期

  • 第2025-05-09期

  • 第2025-05-01期

  • 第2025-04-24期

  • 第2025-04-17期

  • 第2025-04-10期

  • 第2025-04-03期

  • 第2025-03-27期

  • 第2025-03-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