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左权县麻田镇农村。生于斯长于斯,亲眼看见和经历了家乡人民在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环境面貌,日新月异的巨大发展变化。
衣。“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哥哥穿、弟弟穿,老二穿完,老三穿”。这些老百姓的流行语是改革开放前,农村衣饰的真实写照。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穿的衣服都是母亲用当时的织布机织成土布而缝制的粗布衣服。一件衣服由新到旧,破了缝,缝了破。过年,父母没有条件给孩子们买新衣服穿。走到街上,逢集赶会,看到人们的衣着款式基本上男女一个样,粗棉袄、中式裤。颜色和样式十分单调,显得十分清贫和寒酸。随着改革开放布票的消失,人们的物质条件逐渐好转,穿衣方面有了变化。人们的衣服款式、颜色,进入了讲美观、讲品牌、赶流行的时代。走在街上,一个个美观大方,时尚雅致。进入新世纪,人们的衣着更加讲究。穿皮鞋、着西装、打领带,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人们开始追赶国际潮流。牛仔裤、袜裤、长裤、短裤、唐装、汉服、旗袍、长裙,引领世界潮流,品种繁多花样新颖各领风骚。不但样式新颖,而且穿着舒服。大街之上,红男绿女,一个个美观大方,时尚雅致,赏心悦目。
民以食为天。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的生活,能吃饱就算不错了,有很多家庭,一年的粮食不够吃,食不果腹。儿时的记忆中,那时很少有白面吃,只有在过年才能吃上一顿饺子。馍馍也不是纯白面,而是多半玉米面,少量白面做成的两掺面馍馍。再就是玉米面黄干粮,豆渣蛋(用豆腐渣做成的吃食)。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也吃过糠窝窝。一年四季吃炒面居多(玉米炒熟碾成的面)能吃上纯粮炒面算是好家庭,大部分是甜炒面(粗糠加软柿,拌好烘干,碾成的面)或柿皮面。记得还吃过豆皮焖饭,豆皮拨烂。那时候冬夏常年的蔬菜,只有干豆角、红薯片、萝卜条条晒成干,就是一年的蔬菜。当时,食品都是凭票供应,有票走遍天下,无票寸步难行,粮票、肉票、油票、糖票……处处凭票。记得小时候就盼过年,因为只有过年才能吃上肉。说起来真恓惶,当时,人们都不敢有吃好的渴求,唯有吃饱的奢望。一个吃字两重天。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大变样,食品花样增多,天上飞的、海里游的、地上跑的、国内的、进口的,琳琅满目不一而足。进入新世纪,超市商店各种各样的食品应有尽有,吃肉不再是奢望。水果、蔬菜、海鲜,不再有季节性,糕点、奶制品也平常化。过年,人们离家出门,到饭店吃年夜饭。饮食已经不再是人们生活的温饱需求,而是变成了吃的艺术,饮食文化。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生活进入了吃饱吃好的小康岁月,美好的新时代。
住。记得小时候,家家户户住的都是泥坯房,房顶上盖的都是从山上背回来的石板,经年累月,石板风化破裂,房子冬天透风,夏天漏雨。泥坯房有毛虫生存的空间。夏天常有蝎子、蛇虫出没。一到晚上,老鼠也出来凑热闹,钻进被子咬人,也是常有的事。那时都是睡的土炕,父亲在外村教书,每逢节假日就去地里搂树叶,供冬天烧炕取暖。每到天黑母亲烧炕,熊熊浓烟呛得全家人直流眼泪睁不开眼。年长日久,浓烟熏得满屋子黑乎乎的。这些都是那个时期农村住房的真实写照,至今仍历历在目。随着时间的推移,座座泥坯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小二楼、地面瓷砖铺设,墙壁油光白亮、铝合金门窗,窗明几净,花在屋中开,网线进万家。室内的装修、家具、居家用品也与早年不可同日而语。儿时的歌谣“楼上楼下,冰箱彩电,电灯电话”不再是梦想。如今,随意去到一家农户,从院里到房中,无不体现着新时代的现代化气息。“如今农村不一般,生活环境胜神仙。昔日陶公诗赞美,今日置身桃花源”。
行。小时的记忆里,农村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公路都是原生态的泥土路,路面窄,而且凹凸不平,遇有雨天更是无法行走,给人们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不便。那时候没有一条像样的公路,我村的泥土路就是通往河北涉县、邯郸的必经之路,每当遇到下雨天,涉县邯邢铁矿、铁三局的“解放牌”大卡车,就因路滑陷进路边的泥坑里无法行驶,左一辆右一辆,使得过往司机一筹莫展,身受其害,苦不堪言。到了上世纪90年代,国家倡导“要想富先修路”,村村之间修成了简易的沙石路。进入21世纪,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各村之间修成了水泥硬化路,从此告别了泥泞不堪、尘土飞扬的旧公路。去年由晋中路桥公司施工,改成了现在9米多宽的柏油大马路。村村设有候车厅,家门口就能坐公交,去涉县只需半小时,一天能跑两三个来回,去左权一小时即到,办事就医快捷方便。人们的交通工具也从自行车到现在的摩托车、电动车。如今一部分家庭已有了自己的私家车,走亲访友、出门购物、外出旅游、舒适方便又快捷,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交通状况,交通工具,现在已成了家常便饭,变成了现实。如今村民们的环保意识增强,杜绝了上山砍柴,乱砍滥伐、开荒造地、随意放牧、破坏生态的现象,生态植被得到保护。“山上青青草,漳河绿水流,春来百鸟唱,山花开满坡,春风杨柳绿,桃杏竞妖娆”,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真正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回眸改革开放40年,咱农村,农民面貌大变化,一日千里,翻天覆地,我们走进了新时代。
张献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