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层小楼,12间客房,房前花木簇拥,屋后青山环绕……这是壶关县桥上乡桥上村村民贾保成经营的“客来香”农家客栈。尽管处在高山峡谷之中,但生意挺红火。“村里生态好,游客多,今年暑假期间,客栈每天客满,纯收入达到6万多元。”贾保成说。
桥上村地处壶关太行山大峡谷旅游区中心腹地,距离壶关县60多公里,曾是壶关县典型的山区贫困村,多年前,这里200多户村民就是依靠农耕和外出务工养家糊口,由于交通闭塞,这里的秀美山水一直是“藏在深山人未识”。
现如今,伴随着当地旅游资源的开发,桥上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绿色生态旅游村。该村被评为“山西最美旅游村”“山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村民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发展乡村旅游,对桥上村来说极具特殊意义,是改变过去的生存方式,靠绿水青山谋生的开始。”村民马小平说,凭借坐落在景区山脚下的独特地理位置,村“两委”干部瞅准商机,花大力气改善吃水、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环境卫生整治,让村容村貌亮起来。同时不失时机地引导村民发展农家乐,不仅改善了村民生活,也为桥上村脱贫致富、旅游开发等奠定了基础。
“人在家中坐,客人送上门,收入翻几番!”村民马小平是村里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说,看到不断涌进大峡谷景区的游客,就觉得回村发展肯定没错,于是原本在外打工的他,毅然回乡搞生态旅游服务。他告诉笔者,县上和乡里对发展农家乐有一定的补助,还经常组织各种活动吸引游客,这让自己有了发展的底气。“开业的第一个夏天,就赚了1.5万元。”马小平说,每年夏季来避暑的游客络绎不绝,有的游客一住就是几个月。“除了农家乐外,我现在还销售红薯粉条、野生蜂蜜等特色农产品,增收渠道比以前更多了。”
随着乡村旅游的兴旺,不少外出务工的村民纷纷选择了返乡创业。桥上村村民郭平英原来在外打工收入不多,返乡后学了一手好厨艺与丈夫开了农家乐,也解决了周边村民就业,年收入七八万元,村民张保抓住国家扶贫贷款贴息和村委会贷款贴息政策的机遇,贷款盖了小二楼开了农家乐,用自己的辛劳与智慧实现了脱贫致富。
旅游做加法,贫困做减法。截至目前,这个500多人的小村庄已建成农家乐50多户,床位1200多张,年接待游客近2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00余万元,全村有90%的农户直接或间接从事乡村旅游,成为太行山大峡谷有名的“农家乐”生态旅游专业村。
为了吸引更多的游客,去年,桥上村千方百计引进资金500多万元,依托生态自然水域,成功建成了安波湖水上乐园,共开发网红桥、滑翔飞翼、摩托游艇、镜子迷宫等十几项水上趣味项目,不仅为大峡谷生态旅游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还解决了当地的富余劳动力。目前,该村又引进资金1000万元,正在规划建设玻璃水滑道旅游项目,届时将进一步促进桥上村生态旅游产业规模化发展,解决贫困户就业增收。
如今,桥上村正朝着“生态立村、文化兴村、旅游强村、富裕全村”的目标前行,桥上村党支部书记李勤忠表示,到2020年,桥上村力争年人均收入超过万元。
桥上乡是壶关县唯一一个以旅游业和旅游服务业为支柱产业的特色乡镇。近年来,桥上乡以景区景点为中心辐射周边村庄,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生态治理,建设旅游公厕、小游园、大型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相继建成开发了日观峰广场、水上乐园、古村落等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目前,全乡正在倾力打造全省第一家“全域生态旅游示范乡”。
本报通讯员 秦 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