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阅读的收获

  读书有什么好?
  如果就此询问哪个人,可能碍于各种原因,会点头称是,说读书好好好,但其实极有可能是言不由衷,因为其“身体是诚实的”,真正花银子购书阅读才最能反映事实真相。现在人们普遍读书匮乏,很容易在网络公布的大数据上找到佐证。
  可以理解。毕竟,读书只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即使有益,也往往持久才体现,更多集中在身心有益、思维敏捷、心胸开阔的一面。对于急功近利者,读书的功用是相当有限的。古代社会资源和读书条件远远不及当今,为了自求口实,那时人们读书必然寥寥。当代人虽说只要勤快基本不愁衣食,可读书的人还是不多,这其中当然原因纷杂。即使能够摆脱物质欲望的一波波持续冲击,一般大众的快餐式阅读已经更多地被手机微信占领,这就必然消减了很多潜在的读书者;如果再减去那些在校学生被动的功利性读书或应付式读书,我们真正能够称得上的读书人其实屈指可数。
  读书,一方面当然是学习,广博知识,丰富思想;另一方面则用以产生观点上的矫正、怀疑,以致重塑。带着怀疑的心态读书,必然能激发出自己一些独到的灵感,看的书多了就知道,不是每个人包括名家的见解都是“绝对正确的”:同一句古人的言论,不同人的解释往往是不同的,甚至大相径庭,可见,能形成他们的这些著作,都应该是他们在阅读中“找茬儿”找出来的。比较典型的是,注释《论语》的书籍很多,如当代美学家李泽厚的《论语今读》,及很多其他学问家的注释,他们每个人的注释都不尽相同、各抒己见。因而,我读书也往往带着怀疑的心态和思辨的意趣,读过之后总能感到这些现代名家的一些注释还是不那么尽如人意、还是不那么契合原文的主旨。
  这些都正常。人的学问毕竟是有限的,谁的见识上都难免有死角、有漏洞,看法上也就容易有些片面,甚至有极端、有偏见。遇到陌生的领域,既可能会一知半解,也可能纯粹不懂,这时候,唯一的补救办法就是继续读书、就是有目的地继续阅读相关书籍,甚至阅读各种“杂书”“闲书”——所谓“相关书籍”,往往与专业有关。这好理解;所谓“杂书”“闲书”,其实无非就是杂七杂八、可观不可观、有品无品的各种、各类正规、非正规书籍。我也常读各种闲杂书籍,觉得这些书不是不能读,而是读过之后要明白其“闲杂”的原因:写成了不咸不淡的流水账?还是写成了低俗奇艳的故事?写的观点是否偏激?还是写成了心灵鸡汤?是讲大道理的“无用”之书?还是讲日常实用技能的“俗用”之书?总之,要弄明白其“闲杂”在何处。
  认为哪本书不好,一定要找出其原因;感觉哪本书很好,也必定要形成自己的见识和见解,这应该是“学而时习之”的必然。每当把读过的书能反刍出“酸甜苦辣咸”、反刍出社会的结晶、反刍出人生的况味、反刍出知识的积累,哪怕只有一点点,就说明我们的读书不是无用的,就必定有了收获,也就有了读书对我们潜滋暗长着的、能够淘涤心性的一些闪光品质。当然,有人读闲杂书并不追求什么收获的意义,即使只是消遣,其阅读的本身就是一种标志,也是一种意义,意义就成了一个人的心设或内在需要。
  其实,阅读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好处,就是能增强记忆力。我的记性从小就很差。知道自己记性差,只能想方设法去弥补:一是有的书不得不多读几遍,二是下笨功夫做笔记、记重点。读过不记得不怕,大体有个印象就好办了,需要的时候可以再次查阅。当然,这算为写学术性的文章所做的准备。事实上,读闲杂书籍的时候,大多还能够联想起自己曾经类似的经历,激起若干年前已经被尘封的记忆。长此以往地被动“激活”,不知不觉,连自己都有些诧异:竟然长记性了!这该是多么惊喜的收获呢!
  事实上,阅读,一方面可以进入、观赏、玩味一个别人构建的各种各样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别人的世界,重塑和再造一个能对自己产生影响的隐秘世界,哪怕这个世界别人觉得多么无用、无聊或者无趣,但能让自己的灵魂在这个独一无二的世界自由自在地徜徉,总是特别难得、特别愉悦,也可能是特别高光的美妙事件。

曾强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8-25期

  • 第2022-08-24期

  • 第2022-08-23期

  • 第2022-08-22期

  • 第2022-08-21期

  • 第2022-08-20期

  • 第2022-08-19期

  • 第2022-08-18期

  • 第2022-08-17期

  • 第2022-08-1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