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左权有首民歌《洗衣裳》,里边这样唱道:“亲圪蛋下河洗衣裳,双圪腚跪在那石头上,小亲圪蛋,小亲圪蛋。小手手红来小手手白,搓一搓衣裳把小辫儿甩……”
山里女子嗓子一亮,便响遏行云,一扫靡靡之音,带着黄土的芬芳,有一种泼辣辣的媚。
夏天一到,雨水增多,小河沟里的水就涨得满满的,村子里的大姑娘、小媳妇常相约了到河边去洗衣裳,她们端着木盆、拎着棒槌,一路有说有笑。
河滩的斜坡上,常年丢放着三五块磨盘大的石头,半截子伸进水里,是乡村里天然的搓衣板。女人们总是把木盆放到石头旁,然后到河岸附近的草地上去薅灰灰菜。洗衣裳的时候,把灰灰菜的叶子弄碎了撒在上面,然后把衣裳卷起来,在石头上上下揉搓一阵,最后把衣服抖开来,在河水里细细地漂洗一回,拧干了水分,平展展地晾晒到身边的大石块或者草地上,等一盆脏衣裳洗完了,先前洗过的几件也差不多干透了,一件件把它们折叠好放到木盆里,大姑娘、小媳妇又相约了,一路说说笑笑地回家去了。
其实,一年里有多半年的时间,山村的小河沟里是没水的,不过是一条滚满鹅卵石的干巴河沟,所以,多数人家的小院或者窑洞里,都有一个木板搭的简易架子,上面放一只荆条筐,先在筐底铺上破席片或者麻包片,然后从灶膛里掏几掀柴灰倒进去,再往进去加一些水,灰水从筐子的缝隙里渗漏出来,滴滴答答地流到支架下边放着的盆盆罐罐里,这就是现成的肥皂液。要洗衣裳时,主妇舀几瓢灰水倒进木盆里,直接洗衣裳就可以了。
如果家里有小孩子或者瘫痪老人的,拆洗被褥就显得尤为烦琐,再加上,粗布里、粗布表的被褥经不起再三拆洗,主妇们就把整条被褥放到盆里浸泡一下,然后拎起来平铺到木板上,撒上一层柴灰,先用手抹匀了,再把被褥一层一层叠起来,人赤脚站到上边一遍遍地踩着挤压,直到压干水分后,把被褥晾晒到院外的柴火垛或者草地上,再厚厚地撒上一层柴灰,晒过一个晌午后,被褥就干透了,抖掉上边的柴灰,然后用柴火棍子正面、反面细细地敲打一遍,原先瓷得像羊毛毡一样的被褥立即变得暄腾腾、绵软软了,阳光也把收敛过的温暖植入了其中,由里至外,散发出一股淡淡的清香。
张俊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