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把宫、庙门前用以拴牲口的竖石和墓地上安放棺材的石头,都叫碑。后来扩而大之,把矗立在地面上长方形的碑、圆形的碣、圆柱形的幢和埋在坟墓中的志铭,以及刻在山石上的摩岩题刻,都包括在碑里面,统称为碑刻。
碑刻绝大多数是刻在石头上的,所以也叫刻石。古代的碑都用朱笔先写在石面上,叫“书丹”;然后依朱照刻。这种办法汉代就开始了,沿用很久,后来又有了钩摹法,即先在纸上写字,钩摹上石,然后雕刻。南朝《梁太祖墓阙》《吴平忠侯萧景墓阙》都是东西两座对峙,文字一正一反,反面阙上的字非钩摹不行,说明那时已开始有了钩摹法。唐碑集有晋王羲之写的,如怀仁集《圣教序》,都是钩摹上石。
现今我们看到的历史最早的碑刻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时期的诸山刻石。到东汉末年刻石之风兴盛起来,传世精品不下一百多件,历代所谓的“汉隶碑碣”就是指这一时期的刻石。
碑刻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的一种,保存了大量的书法珍品和篆刻艺术,最古老的《泰山刻石》藏在泰山脚下的岱庙里。它是公元前209年丞相李斯奉秦二世之命篆写刻成的。史载原文应为79个小篆字,现在只剩下9个半了。珍藏汉碑最多的地方是孔圣人的家乡——曲阜。这里有西汉景帝时的“鲁六年九月所造北陛”的九字篆书刻石,有东汉隶书中以神韵著称的《乙瑛碑》,以精致而出名的《史晨碑》等等。代表汉隶最高成就的《熹平石经》藏在洛阳关林石刻艺术馆。《熹平石经》为大学者蔡邕书丹,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年)矗立在太学门前。
古都长安(今西安)的“碑林”则是我国专门收藏碑刻最早最多的地方。现存由汉到清的碑石一千多块。其中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张旭和怀素等古代著名书法家的原刻碑。在河南嵩山少林寺里珍藏的碑碣也不少,唐、宋、金、元、明、清的碑刻足有四五百件。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几次游览嵩山时,都在石上留下墨迹。
从岱庙往泰山上去的沿途中,有成百上千的石刻,其中有世界闻名的经石峪的佛经《金刚经》和山顶大观峰的唐玄宗《纪泰山铭》两处大型摩岩刻。《金刚经》约为南北朝时人勒刻,字径50厘米,现存1067字,历来评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纪泰山铭》是唐玄宗在开元十三年(725年)封禅泰山时所撰写,通篇隶书996字,字径五寸。全铭文共高8.8米,宽5.3米,刻于岩壁石上。还有很多游览胜地,也是碑石林立。
阎泽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