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古代走方医的虎撑

  古代将在药铺里给人看病的郎中称为“坐堂医”,将游走城乡行医的郎中称为“走方医”。俗话说“医不叩门”,走方医在大街小巷游走行医时,不能大声吆喝,免得让人感到晦气,而是肩负药囊,一手持有写着“妙手回春”之类的幌子,一手摇晃类似铜圈的响器,以广而告之。这种响器名曰“虎撑”,又名虎衔、虎刺、报君知、镯子、药铃等。清代《韵鹤轩杂著》说:“百工杂技,荷担上街,每持器作声,各为记号……医家所摇铜铁圈,曰‘虎撑’。”
  虎撑来源于传说“孙思邈医虎”。被后世称为“药王”的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很重视民间医疗经验,常年游走行医,搜集药方。有一天孙思邈到深山老林中采药,突然见到前面卧着一只斑斓猛虎,他恐惧异常,手持挑草药的扁担准备与猛虎搏斗。但是过了很久,猛虎并没有向他扑来,只是张着嘴看着孙思邈。孙思邈仔细一看,原来老虎的喉咙被一根很大的骨头卡住了,痛苦异常。他想帮老虎取出兽骨,但又担心老虎兽性大发咬断自己的手臂,情急之中他想起了扁担两头挂药箱的铜环,于是取下铜环撑住虎口,然后将手穿过铜环伸入虎口中,迅速拔出骨头并在伤口处抹上药,然后取出虎口中的铜环。得到救治的老虎不停地摇尾点头,似乎表示感谢,随后转身而去。此事传出后,行走江湖的游医们纷纷效仿孙思邈,手持铜圈外出行医,后来又改造成手摇的响器,取名“虎撑”,成为行医的必备之物,既作为行医的招幌,又成为行医江湖的护身符。清代医家赵学敏《串雅内外篇》说:“手所持器以铁为之,形如环盂,虚其中,置铁丸,周转摇之,名曰虎刺。”所以走方医又称为铃医、虎撑医。
  明代乐韶凤、宋濂等编著的《洪武正韵》记载:“铃为圜形,半裂以出声,固铜丸于内以鸣之。”虎撑一般是铁或铜质的圆环造型,外圈留有一道缝隙,环内中空,里面有两到四颗圆珠,拿在手里摇晃时,虎撑中间的弹丸来回撞击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人们听到铃声,便知走方医来了。比较讲究、有经济实力的走方医的虎撑做得很精致,有铜鎏金虎撑或纯金银虎撑。有的还在虎撑表面刻有纹饰,有八卦纹、螺旋纹、海棠纹、人参花果纹、日月星辰纹等。如上海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件宋代虎撑,正面图案是日月星辰,中间穿以罗形云纹,背面图案为八卦,各符号之间同样以云纹装饰,做工精细考究。
  走方医在长期的行医实践中,在虎撑的使用上形成了一套“江湖规矩”:刚出师行医的郎中要把虎撑放在胸前摇动,以表示资历尚浅,医术欠精,相当于现在的住院医师(初级);行医数年、有一定经验的郎中,要把虎撑举与肩平摇动,以代表医术较高,相当于现在的主治医师(中级);顶级的郎中可以把虎撑举过头顶摇动,以表示医术高人一筹,相当于现在的副主任医师(副高级)或主任医师(正高级)。人们从郎中摇晃虎撑的姿势便可看出其医术的三六九等。清代张培仁著的《妙香室丛话》卷十四记载:平湖有个小孩,脸庞黄瘦,饮食减少,多年来求医治疗总不见效。一天,忽然遇到一位摇虎撑的走方医,他手里拿着一个铁制虎撑,高举过头顶,摇起来琅琅作响。大家都说这是位医术高明的医生,家长便请求他为孩子治病。这位走方医手到病除,小孩饮食增加,越长越健壮。
  在古时候,无论是何种级别的走方医在经过药店门口时都要偃旗息鼓,不能摇晃虎撑,因为药店里都供奉着药王孙思邈的神位,倘若摇动,便有欺师灭祖之嫌,药店伙计有权没收其虎撑和药囊,同时还责令他向药王像进香赔礼。正是“摇铃负笈游四方,妙手回春救膏肓。虎撑有章莫乱举,解厄济困泽城乡。”

郑学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29期

  • 第2022-09-28期

  • 第2022-09-27期

  • 第2022-09-26期

  • 第2022-09-25期

  • 第2022-09-24期

  • 第2022-09-23期

  • 第2022-09-22期

  • 第2022-09-21期

  • 第2022-09-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