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实体经济的关键生产要素是产业工人,亟须引导更多产业工人走技能成才之路。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适逢其时,意义重大。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具有复杂性、系统性,要大力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技能人才的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营造育才、用才、尊才的良好社会氛围,增强产业工人技能报国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近十年来,我省累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超200万人,如何留住高水平技能人才,如何引导更多的产业工人走技能成才之路,仍需要下大气力。
为政之要,惟在得人。健全稳才留才引才机制的重要一条,就是合理确定劳动报酬。在工资分配上要修筑更多“水渠”,将活水引向技能型人才的“耕地”,引导企业树立多维度、深层次定薪考核体系,以岗位价值、能力素质和业绩贡献为主要考量维度,建立健全具有引导性的薪酬分配制度,发挥“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指挥棒作用。国有企业在其中要发挥“头雁效应”,起到带头示范作用,为民营企业作表率、树标杆。
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技能培训越来越受到重视,做好这项工作,不仅是推进高质量就业、提高劳动效率和收入水平的需要,更是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举措。有一技傍身,产业工人心中不慌,更能脚踏实地发扬“钉钉子”精神,在某一行业、某一领域学深学透,发光发热。各地要积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政策支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让工人与产业之间形成双向反哺。
要营造重视、关心、尊重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鼓励更多产业工人走技能成才之路。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不仅需要有政策、制度、培训活动等“局部天气”,更要有精神推崇这种“大气候”的春风化雨。要重视各地工会的桥梁作用、平台作用,通过技能竞赛、评优评先等方式,让优秀的产业工人有舞台、有话筒,以自身的学习经验、奋斗故事,激励更多的人志于产业、立于产业、成于产业。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推动全社会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
沈鑫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