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喜爱进厨房

  亲朋好友们大多知道我这个人喜爱进厨房。
  清晰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父母就开始手把手教我和姐姐学习和面、擀面、切面、下锅、热油炝锅,不一而足。
  作为“60后”,幼时家境贫寒困顿。故而,那个时候,头脑中模模糊糊有一个远大理想——做厨师。
  那个年代,左邻右舍、亲戚朋友都在家里操持红白事。每遇上,我都会一大早钻进厨房,站在主厨身边,紧紧盯住他的一举一动,将人家如何切菜、支锅添油、看火候、下主料、加调料、颠炒瓢、出锅码盘的每个步骤看得清清楚楚,抽空还要将要点记录到本子上。
  平日在家里或是在帮厨的任何场合,我都会勤奋苦练。
  曾经因练习刀工,手上被锋利的厨刀不知道切出多少道伤痕,有几次流的血染红了菜案、食材,才感觉到疼痛;练习颠炒瓢的功夫时,炒瓢里装上沙子、铁钉,反复翻炒,以至于胳膊麻木、僵化、肿胀;实习掌控火候,热油无数次溅到手上、脸上、胳膊上,起了水泡。
  我的父亲是一家国有特大型企业的泥瓦匠,负责矿区内建筑、炉灶的维修养护。当时,集团公司下属采选基地之一的胡家峪铜矿机关食堂有几位声名远播的大厨。喜欢做饭的我,自然不会错过学习的机会。很多次父亲去那里干活,我都跟着,自然和几位师傅不陌生。
  一位名为郑春德,一米八左右的个头,待人和气,没有一点架子,只要有空闲时间,谁家有红白事请他主厨,他都愉快答应,而且肯定会把活干得漂漂亮亮。他干活利落,炒出来的菜肴色香味俱佳,食客们赞不绝口。
  第二位名叫杨永利,肯动脑筋、善于钻研,不论冷拼热炒,都十分拿手。我后来曾采访过他,他拿出一大摞用彩笔绘制的冷拼盘草图让我瞧,每一张都栩栩如生,令人馋涎欲滴。
  还有一位名为肖建设,是杨永利的高徒。他身姿挺拔、帅气逼人,在案前、在灶台永远潇洒利落;刀工、瓢功堪称绝佳。
  我于20世纪70年代初喜欢上进厨房,直到数十年后的今天,仍然“初心未改”。只要工作不忙,我都会欣欣然进入厨房,从制作菜肴到最后刷锅洗碗一条龙,乐此不疲。
  几十年来,我不仅学会了手擀面、搓麻花、调馅包饺子、烙饼等面食制作,还学会了上百道冷热家常菜的烹饪、调制。有了这般“功底”,我退休后又开始学习蒸馒头,而且是上手就会,蒸出的馒头麦香味浓郁,卖相也不错,与街上馒头铺卖的差不了多少。
  有了烹饪技术,逢年过节或亲戚朋友来家探访,我从来不愁,而且会让全家人和所有亲朋舒适、满意。
  喜好进厨房,不仅促进了家庭关系和谐、稳固,增进了亲戚朋友之间的感情和友谊,而且还为我进行文学创作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素材,何乐而不为呢?

王忠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1-01期

  • 第2022-10-31期

  • 第2022-10-30期

  • 第2022-10-29期

  • 第2022-10-28期

  • 第2022-10-27期

  • 第2022-10-26期

  • 第2022-10-25期

  • 第2022-10-24期

  • 第2022-10-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