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太原市晋阳湖西畔,有一片广袤的芦苇地。远远望去,这里像是江南,又比江南的景色更美。因为这些芦苇生长于水汽氤氲的湖边,又深深扎根在黄土地上。它们长得高大挺拔、枝叶青翠,棵棵相连着绵延开去,形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有时大风吹来,芦苇随风飘动,掀起层层绿浪,景象极其壮观。
省属企业太原化肥厂职工宿舍就坐落于芦苇地边缘。几条小径穿过芦苇,通向晋阳湖畔。夏季走过小径,能听到两旁芦苇发出的“沙沙”声。它们挤挤挨挨,密不透风,好似两面绿色的屏风。当你挤进这片绿色,就融入了沁人心脾的清凉中。芦苇深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奇妙世界。这里绿荫摇曳,阳光像丝丝金线洒落下来。走不了多远,就会发现苇叶下时隐时现的鸟巢,耳边不时传来小鸟的歌唱。草丛中,活跃着红蜻蜓、绿螳螂、白蝴蝶、花大姐等各种昆虫。苇秆上缠绕的几种藤蔓植物是芦苇地中特有的。记得有一种植物叫“咕咕鸟”,外形如同一只小小的铜钟。随着时间推移,它的颜色由绿慢慢变黄。待其成熟,剥开外衣,露出一颗圆圆的像红宝石一样的果实。含在嘴里咬开,能尝到一种淡淡的酸甜。
这片芦苇地,同晋阳湖水、西山峰峦一样,是孩子们的天然乐园。夏秋季节,孩子们纷纷钻进芦苇丛中玩打仗的游戏,或是捉迷藏。有时我也会邀两三个胆大的朋友,组成小小的探险队,向芦苇深处进发,寻找大自然的奥秘。行进中,渐渐没有了方向感,直到看见映红了山峰的晚霞,才发现离家已经很远很远。
端午时节,芦苇已长得非常茂密,空气中处处散发着苇叶的清香。相传2000多年以前,人们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用苇叶包成粽子,撒向水中,这一习俗传承至今。此时的苇叶,新鲜翠绿,在微风中轻轻颤动着,像一只只水中的小舟。我学着同伴的样子,四指在上,拇指在下,往下一拉,“啪”的一声,整片叶子已落于手中。过端午节“打粽叶”,是芦苇地送给孩子们最好的文化记忆。
秋天,芦苇一片金黄。有同伴取一枝两米长的苇秆将顶部削尖,再取一枝短一点儿的苇秆削一个凹处作为杠杆,用力向空中掷去。长长的苇秆像火箭一样腾空而起。大家欢呼雀跃着,目光和梦想随着苇秆飞向天际。
冬季来临,苇秆被收获了。人们在空旷的原野上燃起一把大火,以烧出明年的新绿。
如今的晋阳湖,已是太原市一颗耀眼的明珠,风光绮丽,游人如织,美不胜收。然而,最初的那汪湖水、最初的那片碧绿、最初的那段时光,仍然珍藏在我的心中。
任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