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关键靠改革。近日,省农业农村厅印发《2023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强队伍、推技术、带小农的基础支撑作用,进一步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
农业强,首要是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必须强。我省粮食产量已经连续8年保持在高平台上,越往前走难度越大。把《方案》落实好,对于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强化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做到产能提升、结构优化、韧性增强、收益保障、责任压实,具有重要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农技推广体系要稳定队伍、提升素质、回归主业,强化公益性服务功能。同时,要鼓励发展各类社会化农业科技服务组织,创新市场化农技推广模式,打通科技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这为我们落实好《方案》指明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强大动力。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按照《方案》,我省到今年年末,要建设200个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开展600次(场)以上的技术展示示范活动,招募350名以上的特聘农技员,培育200个以上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带动1.6万个以上科技示范户……力度之大、举措之实,释放出重农强农、惠农利农的强烈信号。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推广需要进村入户。当前,农户分散经营仍然是我省农业经营的基本面。提高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增强农技推广服务实效,需要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力,加快建立管理规范、运转协调、充满活力、服务到位、农民满意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
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体系,防止把政府应该承担的公共服务简单地推向市场。县级农业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指导,确保管人与管事的有机结合、事权与财权的有机统一,努力调动基层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引导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着力解决队伍“无心、无能、无力”推广等问题。要大力选拔具有真才实学的专业技术人员,积极引导高校涉农专业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技推广工作,为基层农技推广队伍注入新鲜血液。引导鼓励骨干农技人员结合业务,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进修学习,不断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能力。
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推动区域特色产业发展。要规范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管理,推行农技人员包村联户服务机制。强化政策扶持,积极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农业专业服务组织等开展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服务,同时遴选科技示范户,加强良种良法良机良艺应用展示示范,加快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
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优化特聘农技员队伍管理。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核定招募计划、规范招募程序、完善续聘管理,做好招募特聘农技员工作,将“土专家”“田秀才”和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骨干等逐步吸纳为农技推广服务重要力量。保证农技人员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乡有工具,为广大农民提供及时、便捷、高效的服务。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打通农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关键是加强组织领导,建强农技推广队伍,构建多元互补、高效协同的农技推广体系。对标对表、不折不扣完成《方案》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必将持续提升我省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水平,更好满足小农户和新型经营主体技术需求,有力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徐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