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进一个项目,带动一方就业。日前,山阴县从山东青岛引进的假睫毛加工生产项目投产后,已带动260余人实现“家门口”就业。下一步要把该项目推广到全县12个乡镇,全力打造假睫毛生产全产业链,打造特色劳务品牌,力争吸纳劳动力2000余人,有效带动妇女居家就业、增收致富。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是实现脱贫户稳定增收的重要渠道。好的项目覆盖面广、产业链长、创造就业机会多,被称为经济发展的“压舱石”,促进就业的“增容器”。在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中,要抢抓机遇、精准发力,不断拓宽招商引资渠道,优化投资软环境,以政策优势、服务优势大打招商引资牌,加强主导产业培育,突出重大项目、重点产业带动就业作用,通过把“商”招进来,把“资”引进来,积极培育就业新增长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产业兴,就业稳,群众增收有保障。要立足资源禀赋,着眼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加大力度打造乡村特色产业,通过“接二连三”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休闲旅游、康养养生,开拓农村电商等新业态,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要聚焦重点领域,紧盯关键环节,加强统筹调度,精准做好服务,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推进项目建设尽早落地见效,不断拓宽脱贫人口就业渠道,带动家门口就业,形成高质量发展与就业扩容提质互促共进的良性循环。
技能在手,就业不慌,致富不愁。激发困难群众内生动力,增强脱贫群众“造血能力”,技能培训是根本。要围绕促进脱贫群众稳定增收,发挥高等院校和职业教育的优势特色,通过企校联培、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加大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职业技能培训力度,持续提升脱贫群众的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要瞄准产业、市场发展需求,做实做细就业指导服务,提升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性和实效性,助力就业岗位供需双方精准对接,拓宽就业门路,提升就业质量,激发其内生动力,让更多脱贫群众吃上“技能饭”,走上致富路。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重点群体就业支持体系,加强困难群体就业兜底帮扶。各地要把拓宽脱贫劳动力就业渠道,促进就地就近就业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既要增强和用工单位、用工地信息的有效对接,采用“主动送”的方式,让更多劳动力高质量充分就业;又要强化产业扶持,积极落实各项创业、就业、稳岗政策,为脱贫人口、特殊群体创造更多公益性就业岗位,让返乡人员和富余劳动力在家门口稳定就业。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就业,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乡村发展。要充分认识当前形势下稳就业对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切实走好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让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更加顺畅,推动各类资源、帮扶措施向产业发展和扩大就业聚焦聚力,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以产业项目实现稳就业目标任务,不断促进就业量的扩大和质的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不竭动力。
李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