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太原繁华闹市中心柳巷的中心地段,有一座坐东朝西的旧式3层楼,青砖灰瓦、朴实无华,和周边豪华气派的商场、古朴典雅的“老字号”形成了天壤之别。就是在这座土里土气、水泥铺地的老楼里,我工作了整整10个春秋。在我心中,这座不起眼的“土”楼就是柳巷的标志性建筑,而楼里的那些人和事更是在我的人生长河中闪闪发光。
1977年金菊怒绽的季节,我依依不舍地告别山西财大校园,满怀回报社会的一颗诚心,到新单位——位于柳巷中心的太原市食品公司报到。说实在的,这栋楼,在当时的柳巷,还马马虎虎。一层,是百年老店“六味斋”和柳巷肉食商店的营业场所;二层,是公司业务部门办公室;三层,是公司党政工团等部门办公室。我先是在二层财会科,因对财会工作不感兴趣,又转行去了三楼宣传部。
在单位,我很快和同事们熟络起来。每天中午一起结伴去食堂就餐。端上一碗热腾腾、香喷喷的面条,就着餐友们从家中带来的咸菜或酸菜,围在那张陈旧的圆桌或长桌上,有说有笑,吃得狼吞虎咽、酣畅淋漓……饭后,一帮年轻人开起扑克摊子,一时间,助威声、赞扬声、叹息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隔段时间,我们还会约着去附近的长风剧场看电影。
那时,除完成本职工作外,每年初夏,我们都要去公司基地——位于晋源镇古城营村的猪场收割小麦。有一年,我们坐大车去猪场。开车的苏师傅是个“老把式”,车开得飞快,拐弯时,一车人被晃得东倒西歪。有人“啪啪”拍打车顶,苏师傅紧急停车,下来朝着一车人说:“我长年开车下乡收猪,今天又以为拉了一车猪呢!”苏师傅这句话真让大家哭笑不得!每年春季我们还要去东山植树。
为了丰富年轻人的精神生活,1986年金秋,公司还组织团员、青年,去闻名天下的华山旅游。玉泉院、千尺幢、北峰、鹞子翻身、苍龙岭……一路都留下了我们攀登的足迹,大家玩得好不开心。
2023年初春的一天,我与当时的5位老同事欢聚一堂,忆起这些往事,大家都记得特别清楚,个个聊得兴高采烈。
到食品公司工作前,我来柳巷不多;工作后,除星期天外,我和柳巷成了“天天见”。
当时的柳巷,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街旁的老柳树,尤其是从我公司往南,路两边的柳树密密层层、枝繁叶茂,像搭起了一座座绿色的帐篷。瑟瑟秋风吹得柳条轻盈摇摆,好像在讲述明朝大将军常遇春当年在此拯救百姓的英勇事迹。
我时常走在这条闻名三晋的古老商业街上“贪婪”地看着,百年老字号六味斋、老香村、开明照相馆、双合成、华泰厚、乐仁堂和“店龄很高”的柳巷大鞋店、柳巷果品商店、柳巷肉食商店、柳南菜站、文瀛酒楼、工贸大厦、长风剧院等。它们都是柳巷商业老街发展变化的见证者。
平时,柳巷客流量就很大。逢年过节,尤其到了腊月廿三,尽管地冻天寒,可柳巷里却是人潮涌动、热闹非凡。由北向南,各商家备足了货品供市民挑选,烟酒副食、服装鞋帽、五金交电、土产日杂……可谓一应俱全。我们公司一楼的百年老店“六味斋”和马路对面的“老香村”食品店门前尤为热闹,早上六七点顾客就排起了“长蛇阵”。“六味斋”家喻户晓的老三样——香肠、蛋卷、酱肉,“老香村”的年味糕点——绿豆糕、虎皮蛋糕、沙琪玛、一窝酥等新老产品,如磁铁般吸引着川流不息的顾客;再配上一瓶汾酒,便是一份有着浓郁特色的春节礼品!
那时,我和同事们时常站在位于3层的办公室往下望,熙熙攘攘的人流、鳞次栉比的店铺,那浓浓的烟火气,让人看着就开心!
1987年底,因工作调动,我离开了这座3层楼。离开那天,我在楼上循环反复,几上几下,我发现自己与“土”楼是那样的难舍难分。时光飞逝,转眼就是30多年。其间,几度梦回“土”楼,但始终不曾回去过。有时,越是珍惜的东西,越是不敢轻易靠近吧!
李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