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只随着流水渐渐远去,不知道何时才是归期,弘济桥在多年如一日中耐心地等待着。历经繁荣到冷清的变化,难免让失落、惆怅、落寞溢满胸怀,于是,在用孤独陪伴执着时,仍然用传说细数当年的繁华。
弘济桥位于邯郸市广府旅游风景区的东部,因与赵州桥并称为姊妹桥而闻名,传说为鲁班的妹妹所修。
鲁班的妹妹在鲁班影响下,在建筑方面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当年鲁班在现在的赵县修赵州桥时,妹妹也会不觉发表意见,可鲁班不但听不进去,反而多次用言语来贬斥。鲁妹一气之下,决定凭自己力量修座桥,好在哥哥面前证明自己。
她沿着赵县一直往南走,来到曲梁城(当时的广府)地界的滏阳河畔,发现当地百姓过河时极不方便,要么用小船,要么是绕远,鲁妹决心在此修一座桥来造福百姓。在桥竣工后,鲁班方意识到自己当初的鲁莽。相比之下,弘济桥在规模上虽然没有赵州桥那么雄伟,但有着独特的精美和细致。
滏阳河是华北平原一条重要河流,发源于邯郸市峰峰矿区黑龙洞,流至天津地界后与海河交汇。弘济桥建成后,这里很快有了停靠船只的码头,再加上为河北至山东打造出了一条重要通道,吸引着更多生意人来此驻足,繁华初见雏形;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在此设立广平府署,当地发展也进入到鼎盛时期。自隋朝起,目睹着如梭船只从眼前经过,弘济桥便张开热情怀抱,迎接着八方来客,有来此购买物品者、有销售货物者、有来此观光看热闹者,当然还有依靠拉纤维持生计者,形成了一幅有着本地习俗的《清明上河图》。
弘济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此情景一直维持至火车出现时,即使到了20世纪70年代,仍有船只从桥下驶过,似乎是对图景的留恋。图景因船只的远去出现了残缺,而作为图景的主体——弘济桥,则相信太阳照样升起那样,相信船只终有回归之时,于是每天用吟唱“七个狮子八个猴,中间一个地牤牛”歌谣,讲述着弘济桥的故事。
广府城地处华北平原,并不盛产石料,就连现存的古城墙,当时也是土城,直到明朝时才重新修为砖城。修建桥梁必须使用石料,当地百姓纷纷伸出援助之手,依靠人力将所需石料运至这里,终于用青石筑就成了单孔双敞肩石拱桥。
如果说弘济桥的顺利修建是众多百姓支持的结果,那么,历经千年的风吹雨打仍能保持好固有本色,则是弘济桥用自身的整体性、稳固性和抗震性来彰显了古人的工艺和智慧。
观赏桥两侧的18根望柱,顶端的狮子、猴子、桃、石榴等雕刻清晰可见,望柱之间的34块栏板上,对雕刻内容进行了深层次丰富,由虎、鹿、麒麟、花卉等组成的民间典故图案,既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愿望,也对弘济桥的重修进行着记录。在1400多年的历史中,弘济桥只在明朝万历年间进行过重修,重修期间仅仅更换了桥两侧的部分栏板,而主拱券及上面的雕刻等并未改动过,其中的图案说明,节节封侯等栏板为初修,武松打虎等栏板则为重修。
桥身肩石上的曲孔把人引入到“七个狮子八个猴,中间一个地牤牛”境界。桥身上的“地牤牛”可以用惟妙惟肖来形容,“地牤牛”之所以能够得到百姓的青睐,是因为它能给百姓带来福音——据说当洪水暴涨时,它能够发出声音使洪水退去——其实,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报警器了,通过大气的压力呜呜作响,通知村民抓紧时间去高处躲避洪水。
上亿年的三叶虫、角石等化石在桥身青石板上清晰可见,品味年代久远时,桥体上两个圆坑带来阵阵痛心:是当年日本人侵占广府后,在桥上修建的关卡,此坑为固定门轴所用。百姓从此向西进入到广府城,须出示“良民证”。此坑便是当时日本侵华的见证,同时也说明弘济桥是当时唯一的一条进城通道。
广府城不再是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时,曾以永年县(现为永年区)县城的面貌存在过好长时间,当县城西迁后,昔日繁荣的广府城也沦落为普通村庄,弘济桥周边也居住起大量村民。此时的广府城依然有着较大的影响力,而进城的道路也可以用四通八达来形容。无论如何变迁,百姓对弘济桥的爱护永远没有改变。
桥身上的每一块石头都能诉说出年代久远的意义,饱经风霜的弘济桥用傲然挺立展示着坚强,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未曾让它屈服,耻辱洗尽后的弘济桥在阔步前行中迈出了更加强劲步伐,历经岁月的洗礼仍能保持着原汁原味,流淌着弘济桥旁纯朴的民风民情。
透过弘济桥的画卷,折射出了广府城的发展脚步。走进历史长河的激流,广府城分量也许可以用微乎其微来形容。多年如一日的等候,没有看到熟悉的船只,却等来了回归的航船。
广府城素有着北方“鱼米之乡”美誉,但在航运方面,难逃北方河流的桎梏。受气温和水位等方面影响,北方河流行船不像南方那样随行随走。滏阳河在邯郸有三道闸口,分别在柳林、苏里、罗城头,旱季时关闸,河水以备浇地使用。那时水浅得据说某些地方垫几块砖都能过去,光靠源头的水根本走不了船,只有到了雨季,开了闸才能行船。
生意人为了方便使用船只,总会提前将货物运至此地,待可以行船时再运往外地。一时之间,来此租赁房屋者有之,当地人看到商机后,开旅馆和饭店者也逐日增多,当地特产酥鱼和缯肘等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外地生意人在此做生意时,也带动了当地人的做生意意识,即使后来船只在弘济桥消失了,各类特产和美食还被人津津乐道。
发展旅游的春风吹过,广府城加大了景区建设的脚步,弘济桥也以独特的风姿显现在世人面前;特别是到了2006年,弘济桥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是,弘济桥公园应运而生。
在广府风景区进入到5A级行列后,大多景点集中在古城墙附近。古城墙是景区标志性建筑,或者说是人们进入景区后最先看到的地方,游人们自然而然也在引导中观赏了邻近景点。位于广府镇东2.5公里处东桥村的弘济桥公园,地理位置要显得偏僻一些,以文物为主体修建的公园,没有因此让公园的休闲性有所削减,依然吸引着众多游人来此驻足品味。
等来回归的航船,弘济桥将自身繁华融入航船的激流中,在“文物保护”的召唤下,让繁华的意义变得越来越丰满:在“爱护环境”的呼唤中,滏阳河畔的树木、青草用新绿展示生机;在“兄妹情”雕像下聆听神话传说时,用滋生自身的信心和自豪去欣赏我们的大好河山。于是,陪伴弘济桥共享久违的繁华时,让我感受到,保护和传承同样是值得珍惜的宝贵财富。
翟永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