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迟来的问候

  有些感动不及时记录,注定是一个遗憾。
  9月1日上午,我出外办公回来进办公室门,一位衣着朴素的老大爷映入眼帘。他穿着老式军服,戴一顶绿军帽,古铜色的脸上爬满皱纹,一双粗壮大手满是劳动的痕迹。近期,单位进行老旧小区改造,我以为是工人在此歇脚,便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忙。老爷子一口方言,语速极快,让我一时理不清头绪,只肯定他是来办事的。
  给老人倒杯茶,我也静静心,二人慢叙闲言。他看我听不太懂方言,便把身份证递过来。老人名叫刘玉柱,1954年11月生,山东昌乐县人。他调整语速讲一句,在我复述清楚后,再说第二句。就这样,他打开了话匣子:原来他连夜坐火车来太原,跑了好几个干休所,要找的是他的干妈——牛桂文阿姨。得知找对地方后,他便激动地开始了讲述:牛阿姨的老伴儿李枝叶首长,当年在济南军区任独立团团长时,一直帮助驻地孤儿刘玉柱。他不仅拿出工资给予生活救济,一有时间就去看望,并鼓励坚定信心、努力上进,还在刘玉柱17岁的时候,经多方联系帮助他找了工作,让这个没读书的孩子当上了工人。
  刘玉柱30多岁时,曾来太原看望过一次老首长。当时,因为不识字且出门少,随身路费被小偷摸走了。但他还是费尽周章找到了老首长家,最后回山东还是老首长给拿的粮票和钱。1989年老首长去世,得知消息的他难过万分准备前来祭奠,团里的几个老领导担心他出行安全拦住了。
  今年刘玉柱已经69周岁。时隔近40年,思亲心切的他又动了心思,征得儿女同意后,便踏上感恩寻亲之路。
  40年间,太原这座城市发生了巨大变化,干休所也有了新的调整。就这样,他打车按照模糊记忆四处找寻,一个上午跑来跑去才找对了地方。
  我对牛阿姨一家十分熟悉,阿姨90多岁了,其子生病半瘫,只有联系上她的儿媳妇才能进家门。我赶紧拨通了嫂子的电话说明情况,她放下电话就往家里赶。得知能见到干妈,刘玉柱十分激动,不停地感叹:“山西人好,山西人帮了我,救了我,培养了我!”
  跟着嫂子进了家门,刘玉柱快速走到牛阿姨床前,握住老太太的手,开口叫了几声“娘”,接着忙说出小名,问认识不认识他,眼中的泪珠打着圈圈。老太太身体有病,简单应声却表达不清,但我明显能感觉到她心中波澜起伏。
  刘玉柱向牛阿姨的儿子、儿媳说明来意,他就是来看看亲人,替老首长的两位下属(郭司令、闫团长)带来问候。之后,他从上衣兜里掏出1000元现金,塞到牛阿姨手里,语不成声:“给,给您,留点钱。”牛阿姨不太利索地往外推,刘玉柱硬生生按住了。
  之后,刘玉柱便走出了卧室。在客厅,他让牛阿姨的儿媳找出家里相册,说是想找一张干爸的照片留作纪念。一家人动情地聊起家常,远去老首长的感人事迹逐渐清晰。我偷偷给他们拍了几张照片留念。李家情况特殊,想着刘玉柱不会久留,在我的提议下这一家人拍了两张合影。刘玉柱还让牛阿姨儿媳代笔,给郭、闫两位首长写了简短回信。完成心愿,刘玉柱便提出要走,拗不过李家盛情,他留下吃了午饭。
  与刘玉柱沟通,他下午想去大寨转转,干休所领导特意安排了送站车辆。接他的时候,我把中午洗好的照片送给他;到了建南汽车站,陪他买好票,送上长途大巴车,并嘱托司机到站后要帮忙打好出租车,特意交代老人不识字,一定要多费心多关照……
  安顿妥帖,我与刘玉柱握手告别,老人站在大巴车上,给我敬了一个军礼,我赶忙还礼。
  之后,刘玉柱的女儿和我取得联系,我把老人离站时间和将来返程最近高铁站微信告知。两天后,她微信回复:“大哥,我爸爸已经到家了,非常感谢你这几天的照顾和关心……”
  60多年前,李枝叶老前辈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军队与老百姓血浓于水的真情厚意。跨越600公里,刘玉柱老爷子排除万难寻亲,只因生而为人知恩报恩的朴素道理。凡人善举微光闪烁,人性的光芒不会因岁月流逝而暗淡泯灭。

苏林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11期

  • 第2023-09-10期

  • 第2023-09-09期

  • 第2023-09-08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6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9-04期

  • 第2023-09-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