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老师的嘱托

  老师的嘱托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激励着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畏困难与挫折,勇往直前,向着老师指引的方向前行。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虽未能完全如愿,却也终有所收获。
  1972年,我在太原并州路小学“戴帽”初中毕业,那年刚恢复高中招生,报名即可上高中。即使这样,我们5个班200多学生,受“读书无用”的影响,只有十三四个人报名升学。分别时,薄桂英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上了高中,没能上大学,成为遗憾。你们上了高中就要上大学,多学知识,才能为国家做更多的事情,也算为我了却心愿。”从此,我心里有了上大学的想法。
  上高中时,国家开始抓教育整顿,课业抓得紧了许多,我们虽然学习基础差,学习热情却高涨,其间一度还传出了恢复高考的消息。然而,1974年,我们高中毕业后并未迎来高考。
  1977年,我分配在太原化肥厂工作,在炼焦车间当倒班工人。这年秋天,传来了恢复高考的喜讯,老师“要上大学”的嘱托又在心中泛起波澜。我和工友马泰明、马锡崇一商量,摩拳擦掌,“那我们就试试”,于是一起踏上了高考求学的征程。从单位开上介绍信,报名时,老师问报文科理科,这才知道考大学还分文科理科。再问老师才知道考试科目不一样,选学专业也不一样。
  毕业几年了,原本是“灰渣底子”,数理化实在是难以复习,就报了文科。其实,文科的课程也基本没学。初中未开史地课,高中历史课只讲了五四运动,地理课也只讲了地壳。说是复习,更多的是从头自学,学习资料也没有,就经常跑书店找复习资料,终于在五一路书店排队买了一本薄薄的复习资料,算是有了点复习的方向。
  我们边上班,边复习。有限的复习资料、海量的知识,看着头都大了。在单位里,我和锡崇、泰明在工余时间悄悄交流讨论复习知识,也不敢看书,怕领导说不安心工作,又怕考不上同事笑话。那时上下班乘公交车来回要四五个小时,回到家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复习,家务都由母亲弟弟们干了,有时在公交车上也要背政治史地。
  通过2个月的紧张备考,11月,我们进了考场,连答带蒙考了3天,接下来就是忐忑地期盼。
  成绩出来了,离最低录取线还差20多分。在生产岗位当倒班工人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既请不了假,也没时间上补习班。但我不放弃,工余时间靠自学,连考3年。在化肥厂的职工考生中,我的成绩位列文科第二,但离建档线仍差十几分,最终还是无缘大学。不过虽然没考上大学,我却学了不少知识,更重要的是增加了学习兴趣。
  1981年,我调到太原一家面粉厂在车间做接麸皮的工作,虽是倒班工人,但周日能休息。这天得知山西刊授大学招生,只发结业证,能学习大学课程就十分高兴,我和同院的伙伴立即报了名,开始按教学进度自学课程,每个周日到湖滨会堂听辅导课。
  次年,中央电大中文专业开始在全国统一招生,太原市粮食系统举办一个电大班脱产学习,我立即报名,全力以赴备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太原市粮食系统成绩位列第一,高于录取分数线80多分。离开学校8年后,我终于又走进了教室,弥补了上大学的心愿。
  1994年,我又考上了中央党校函授经营管理本科专业。虽然,没能在全日制大学校园读书,但老师的嘱托激励我不断学习,追求知识,学完了大学课程。后来,走上了粮食企业的主要领导岗位。
  回首往事,感恩在心。是老师的嘱托激励着我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学习,在困境中不气馁,不断前行,不负韶华,用平生所学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梁建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2期

  • 第2023-09-11期

  • 第2023-09-10期

  • 第2023-09-09期

  • 第2023-09-08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6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9-04期

  • 第2023-09-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