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山水涛沟是绵山景区的后山,它以北方罕见的独特自然景观吸引着海内外游客。其纵深万余米,茂林修竹遮天蔽日,石桐水迂回曲折,飞瀑流泉,步步美景,步步典故。盛夏凉爽宜人,百鸟争鸣,常有彩虹遥挂中天,金秋山花烂漫,奇菊斗艳,漫山枫叶尽收眼底,好一派北国江南风光。有说法台、五龙峰、舍身岩、石桐寺、七星桥、莲花峰、刀劈石、独臂僧、神兽讨封、仙箓榜、水帘洞等30多处主要景点。
走进水涛沟,流泉淙淙,涛声不绝。说法台是三面临水、秀如盆景的突出山体,因它形似香炉也叫香炉山,与五龙峰隔沟相望,是唐代高僧田志超讲经说法处。
舍身岩(慑神崖)崖壁凿成的百余米长、尺许宽的鸟道,为绵山中层第三栈道。头上高山,脚下深渊,鸟飞不过,落石无声,攀上这段险路,一般人战战兢兢,举步维艰,精神上受到巨大的震慑,故又叫慑神岩。相传晋文公元年(前636年),文公找介子推无果,返回途中经过这里,面对绝壁险道,怀念贤德功臣,心情沉重,头晕目眩,随从蒙住他的双眼,才艰难地挪过这段险道。
五龙潭山势地貌奇峻,一层层的沉积岩,具有典型的海岸地貌特征。当年大禹治水“打开灵石口,空出晋阳湖”,龙母携五个儿子在绵山定居,这个20余亩的深潭就是五龙兄弟戏水的地方。五龙潭清澈可鉴,在游历山水的同时,可在此垂钓、泛舟。
连跨两座藤桥,映入眼帘的是两个硕大的石龙头和高高喷出形如拱桥的两股水流。这就是民间象征吉祥如意的二龙戏水。相传,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春,秦王李世民与刘武周部下宋金刚在绵山脚下雀鼠谷大战,由于长途奔袭,战争失利,路过这里,见溪流甘冽,便蹲下掬饮。突见两道金光冲出水面,紧接着电闪雷鸣,两道金光转眼间化作两条金龙,于头顶上空盘旋。李世民见有真龙相助,抖擞精神,整顿兵马直奔龙头寺。又经真武、关帝、雷神点化,遂火烧宋军屯粮,大败宋金刚,收降尉迟恭等8000余众。为感龙恩,派人在这里修了二龙戏水的景致。
太公岩据说是姜太公站过的地方。北魏高僧昙鸾往水帘洞修行,走到这里,见一鹤发童颜的老者行在前面,似走似飘。昙鸾上前行礼,问水帘洞有多远,老者答不远不近。又问老者何往,“封神去也!”言毕便飘向对面山巅。霎时,这一带金光四射,昙鸾细看,众仙正跪在岩下讨封。昙鸾后在仙佛云集之地的水帘洞修成正果。
介子推隐居绵山成仙后,突起了两座山峰,相搀相依形如母子,高的是介子推,低的像坐在岩石上的介母,被称为子母峰。明代高僧范荣仰慕介子高风,自恨与介子生不同时,常来寻访贤哲足迹,后建了瞻介亭。
紫气东来瀑是水帘洞下第一瀑布,瀑面宽,水流急。水帘洞是水涛沟最后的景致,是天然洞窟,沿左方踏步或穿水而入,洞内可容纳二三十人,在酷暑季节,洞内仍寒气袭人,空气清新湿润,被称为天然氧吧。据绵山住持悟觉讲,民间流传的在这里脚不出洞、辟谷修行、坐化成真的就有数百名高僧高道。其中最著名的有汉张良、唐王贾、宋雷隐翁等。两旁崖壁上多有明、清石刻,是名人对绵山秀水灵山的题咏,也不乏现当代书家的痕迹。
杜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