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味道,是从枣树开始的。
在我们稷山不少农村,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栽着枣树。秋风一吹,青青的枣儿,就穿上了艳丽的红衣。先是红一圈,之后开始半红,最后是油亮油亮的大红,惹得我们这些孩子们是垂涎欲滴,直流口水。
上树摘枣,是我们少年时代的拿手戏。出生在枣乡的我们,哪有不会上树的道理呢。坐在写满沧桑的枣树枝上,摘一颗饱满圆润的红枣,咬到嘴里满口留香,吃起来新鲜脆嫩。每个参与摘枣的伙伴,回家时衣服的口袋里都是满满当当。到家的第一件事,就是让母亲把我们摘回来的红枣淘洗干净,放在锅里或蒸或煮上半个小时,然后拿出来,把红枣的皮剥去,不管烫不烫,赶紧放到嘴里,那个味道啊,真的是如蜜一般甜。
小时候看枣,是我们十分快乐的一件事。七月十五花红枣,八月十五枣打了。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一过,红枣开始成熟的季节就到了。生产队长派人在枣树的地头上搭个棚子,地上铺一层麦秸。放假后的我们,两个学生一组,轮流看枣。每天的任务就是不能让过路的人在树上摘枣,再就是社员们收工回家时,看看哪个人的口袋里偷有集体的大红枣。发现后,一个人立即报告生产队长,另一个人则是不让人离开,等待大队干部的到来。那时的我们,真的是“手拿红缨枪,执法杠杠硬”的年龄,颇为自豪。
我的邻居家门口有一棵红枣树。每到中秋节前夕,满树的红枣像调皮的孩子,把树枝压得弯弯的。孩子们闲来无事,总会悄悄地到树下摘枣。看枣的小脚老奶奶,总也追不上摘枣的孩子们,只是嗔怪地责骂几句而已。老奶奶知道孩子们喜欢吃枣,便把树上掉落到地下的红枣拾到一个筐子里,放在树下,等孩子们过来时,让孩子们随便拿上吃。孩子们会走到老奶奶跟前,主动打声招呼:奶奶好!然后再去吃筐子里的红枣。
不知不觉过去了几十年,当年的老奶奶早已故去。门口的枣树由于扩路和盖房,也不见了踪影。可那缕缕乡情,总是在我们眼前浮现。每到金秋时节,后稷大地处处是“秋风染天地,玛瑙挂枝头”的美好景致。稷山县现有枣树15.3万亩,千年以上树龄的有1.75万株,500年以上树龄的约有5万株,古枣树数量为中国之最,世界罕见。上海大世界吉尼斯总部为稷山颁发了“稷山板枣中国最大的千年古树群”证书。稷山板枣生产系统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是山西省唯一。
秋风吹过,漫步在稷山万亩国家板枣公园,清风摇曳的枣林中,枣香浓浓,香味扑鼻,枝头全是红玛瑙,真可谓“无人不醉稷山秋”。目睹着那一棵棵穿越千年的古枣树,弯曲着背,佝偻着腰,饱经风霜的皮肤皱纹纵横交错,显得斑驳沧桑。但从它们的神态中,俨然可以看出枣农的勤劳和无畏。这不正是稷山人的精神写照吗?吃苦、耐劳是他们的风采,敬业、奉献是他们的情怀。
“一颗映红中国梦,千畴堆富稷王山。”如今的枣园成公园,公园成景区。秋天来了,枣儿红了,不妨邀三五好友,到稷山、到板枣之乡,尝尝秋天的味道,尝尝枣儿的味道,来一次心境的旅游,放飞一下劳累的心情。来吧,稷山欢迎您,枣乡人民欢迎您!
郑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