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高平市区,北行7公里多,远远的,会看到一座高高伫立的充满着西域风格的古塔。古塔身后,有一个山环水绕的小村庄,这就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神农炎帝口言旺市而得名的市望村,那座古塔,名为市望塔。市望塔高23米,八角六层,建于清顺治十六年,即1659年。塔第一层开塔门,上方镶嵌一块青石匾,匾上刻着“西域台”三个字,右款为:顺治己亥仲春吉旦。
传说在上古时期,此村本叫市王村,有一天神农炎帝畅游至该村西面的山头上,远远眺望,发现山下临河的平地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人们手拉肩挑,赶猪喝羊,挑豆扛物,前来赶集交易。炎帝看罢,十分高兴,脱口而出,说真是一片旺市呀。传来传去,后世人便演化成了今日的市望村,盖炎帝山头眺望集市贸易繁荣昌盛之意矣。
市望村南有青松郁郁的南山,西有花果飘香的西山,北有黄土覆盖的丘陵,从南至北,山峰环绕而行,宛如一条长龙。祖先择此而居,正是风水学中所讲的藏风聚气之地。从东面开阔地往上看,整个村子围绕在树木葱葱的山岭中,自南而北形成一个稳稳的圈椅状。
有山便有水,南山沟里曾有一处泉眼,长年往外流水。夏秋季不必言,自然水大成河,即便在冬春两季,也是水流潺潺,水深盖过脚面。下半个村子的人们在河里洗衣服、洗菜,甚至直接挑水饮用。这条河我们称为小河子,是流入丹河的支流。源源不断的小河水,不仅成为本村百姓取之不尽的水源,更是丹河水的重要补给源。
村子里除了这一处泉眼外,西山沟里在夏天也会有瀑布出现。细水从山顶汩汩而下,飞珠溅玉,别有一番景致。每年盛夏的午休时刻,一帮淘气的小男孩,看大人睡着了,便悄悄跑出来,不约而同地跑到山沟里,用小手挖沙,挖出一个个1米多长的浅坑,引瀑布水流入,很快便成了一个个盛满水的小池子,脱光衣服跳进去,尽情地嬉戏。
在我家老宅后面的西岭坡上,还有一个不知什么年代修起的青石池子,深有丈余,用青石条砌成,成方形,池底是渗水的砂页岩。山上的泉水透过砂页岩一点一滴渗进池子。早晨起来,家家户户抢着去挑水,起得早的能挑两担,迟的只能挑一担。老人们说这是空山水,熬出来的小米稀粥格外香甜。小时候,我们曾跟着大人定期清理水池子,以保证池水洁净卫生。
在高平市境内,那座修在市望村河道旁的古塔,因何而来,为何而建,众说纷纭,没有定论。笔者查阅大量资料,认为从洪水成灾的角度来讲,此塔应为风水镇煞之用。古时人们修塔建塔不外乎藏经镇煞两个用途。塔往往要修建在村镇的东南方,河道边,与之相伴的有山头或高大建筑物,市望塔恰恰符合这些因素。前河,后河,南山沟,三条河流的水汇聚于此奔流东去,在此建塔镇煞,期望保一方百姓平安,足见先人用心良苦!
市望塔又有文笔峰、文曲塔的美誉。此塔既有“西域台”的匾额,也常常被当地老百姓称作西域台。究竟何为西域台,至今没人能说清楚,有人解释为张骞出西域途经此地而得名。这种说法经不起推敲,姑妄言之,姑妄听之。小时候,班上的几个同学曾上过塔顶。塔有六层,每层都有楼板,上到楼顶,从洞口伸出头来,可俯瞰整个村子。后来由于保护不力,人为破坏,楼板毁坏,几近破败。前几年,有热心人倡议集资修缮古塔,村民们纷纷出资出力,如今市望古塔早已焕然一新。
虽然离开市望村40多年,然而,那山,那水,那塔,却牢牢地埋在记忆深处。记得有一年中秋节,吃过晚饭,月亮升起来,地上一片银光。几个小伙伴相约到后山游玩,玩累了就躺倒在梨树园里小憩。略微抬头,张开嘴就能咬到成熟的大黄梨,透过树缝,还能看到市望塔的塔尖。明亮的月光照在山坡上,照在成片的梨树上,洁白的月色,金色的果子,松松的土壤,软软的青草,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惬意极了!果如诗人杜甫所言: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从那一夜起,那缕月光,那片梨园,还有那高高的市望塔,就一直萦绕在我的梦里,将近50年,从未间断……
牛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