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副刊

流淌在雪域高原上的深情

——读杨志军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雪山大地》

  •   《雪山大地》是青海籍作家杨志军呕心沥血数年完成的现实主义巨作,也是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青藏高原为写作背景,以青海藏族牧民的沧桑巨变为线索,讲述了以“父亲母亲”为代表的三代建设者在这片土地上耕耘建设鞠躬尽瘁的日日夜夜,深情讴歌了老一辈人的荣光。文中的父亲,是党的领导干部,他恪守初心使命、不顾个人得失,在基层默默耕耘数十载,积极推动了沁多县第一所小学和初中的建立,同时还致力于防止草原的退化,为了能让牧民们过上富裕而丰饶的生活,规划建设了新型的草原城市。最终他在岗位上殉职,用生命诠释了为民造福的初心。
      母亲在父亲的帮助下,倾心创办了县医院,并深入麻风病人的住所,不顾自身安危,开展麻风病治疗,创办麻风病治疗所,甚至在不幸感染后,仍然毫不动摇地坚持为病人提供诊疗。
      这对平凡的夫妻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将自己置身于广阔的大地之中,与草原共呼吸、与雪山同命运,用小小的臂膀播撒着大爱,最终为草原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带领草原人民迈向了现代文明和现代化生活。
      作者杨志军出生在一个雪山和草原连绵不绝的地方,山的挺拔、水的清澈、地的辽阔,以及孤远而沉默的生活,几乎占据了他童年的全部记忆。《雪山大地》便是作者从苍茫的记忆中抽取出的山的一石、水的一浪、地的一角,并用历史的脚印延伸时代的步伐,以此来观照人性的丰饶与光芒。
      作者深情回望了几代草原建设者的艰辛探索历程,书写了高海拔地区的时代巨变和草原牧人的精神天路,文字中充满了浓厚的民族生活气息和振奋人心的民族精神,展现了牧民们对大爱大善的追求,以及对雪山大地的虔诚信仰与守护。
      作者曾在青海当过记者,他立足辽阔的青藏高原,关注社会发展背后的生态问题,并以此为创作的基因,在雪山大地书写了一部部关注人与自然、人与生态的时代巨著,成为一名伟大的“拓荒者”。
      小说中的人物十分立体,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每一个丰满的形象和人物背后都是时代的缩影。正如杨志军在颁奖时所说:“一个人的历史是国家历史的一部分,一个人的精神是时代精神的一部分,一个人的情怀是民族情怀的一部分。”
      正是这种情怀共融、精神交互的价值谱系,才铸就了作者笔下“老一辈的荣光”,更使得流淌在雪域高原上的深情能够源远流长。

    康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2-14期

    • 第2023-12-13期

    • 第2023-12-12期

    • 第2023-12-11期

    • 第2023-12-10期

    • 第2023-12-09期

    • 第2023-12-08期

    • 第2023-12-07期

    • 第2023-12-06期

    • 第2023-12-0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